东北网鸡西8月20日电 薛家村位于恒山区东部,距市中心10公里,邻东环路。有4个自然屯,243户、1045口人,劳动力320个,耕地1566亩,以种植蔬菜、玉米、大豆为主,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5300元。2006年,该村被列为鸡西市首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区领导亲自包扶并落实了区包扶单位,市委选派的包扶单位市粮食局的两位领导,动真情、办实事,和他们一起研究新农村建设规划,帮助解决建设中的资金、原材料等各种难题。在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他们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建设美好和谐的家园。用村民的话讲:“我们村现在的变化那是相当的大。”
广泛宣传教育调动农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
为了充分发挥好广大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提高村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薛家村采取各种形式广泛宣传,特别是市、区、乡各级领导对该村新农村建设工作非常关注,市政府矫健副市长、市农委的鲍学斌主任多次深入村里调查情况,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区领导经常到村里实地了解各项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并对该村的发展寄予了厚望。市、区领导的真帮实扶让薛家村的村民深切地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使农村的生产发展起来,生活质量好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乡村环境美起来,小康日子富起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民也由过去的不了解到了解,由驻足观望到积极主动地参与。
村民齐奋战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风文明建设
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薛家村制定了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确定了以村屯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建设目标,修建完成3条村路,即水泥路面通乡公路1.5公里,村内水泥路0.7公里,环村砂石路1.5公里;修建了14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和4450平方米的休闲广场;3个标准化公厕和2处8立方米农村户用沼气池。在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他们又把乡风文明建设摆到了重要位置,进行同步规划。在乡风文明建设上,建立健全了《村风文明建设五年规划》、《村风文明包保责任制》、《薛家村文明公约》、《薛家村村规民约》等制度。驻村工作组在走访中发现该村爱老敬老模范王桂琴的典型事迹,并通过省、市媒体向全社会进行宣传,在全市引起了很大反响。王桂琴本人因此被省文明办授予全省“好邻居”的光荣称号。区委在该村召开了全区规模的大会,号召全区干部和群众向王桂琴学习。指导组和村委会在该村开展“致富状元、生产能手、文明家庭、文明村民、计生模范、好媳妇、好妯娌、好邻居”等八项群众评比活动,制定了《薛家村“八优”评选活动实施方案》、《薛家村“八优”评比量化测评表》,明确了“八优”评选的标准、程序、步骤,对评优者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极大地调动了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热情。
他们通过村民“一事一议”方式解决筹资筹劳问题,充分发挥了村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用行动实现了“管理民主”这一方针。村部拆院墙时,村委会主任在广播里一喊,15分钟来了200多名农民,冒着大雨把拆下的砖块整齐码放好。当时,村民还风趣地说“刮风当风扇,下雨当流汗”。村民魏文富喊出了:“建设家乡齐奋战,我们宁愿多流汗”的口号。在整治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建设中,村民累计义务献工2500多工时,在修建通乡、通村公路时,村民们自发地出车出人,青壮年劳动力主动上山采石,年龄稍大一点的村民和妇女在家修路肩。村里出水泥和沙子,村民出红砖和石料,修建了统一围墙1000多延米。在增加农民收入方面,他们一是鼓励农民发展养猪产业,二是引导农民到煤矿打工,三是发展订单农业。
发动社会力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包扶单位的大力帮助是薛家村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有力保证。市政府副秘书长、粮食局局长毕可杰亲自带领班子成员及下属各负责人到薛家村现场办公,解决新农村建设中的困难,在该局财力比较困难的前提下,拿出5万元现金,用于该村文化广场的建设。粮食局副局长、驻村指导组组长王立新和姜同金同志能蹲得住、坐得下,逐户走访,真是操碎了心,人晒黑了、累瘦了,村民亲切地称呼王立新“王村长”。
薛家村周边有10多家煤矿,过去通往各个煤矿的拉煤车,都要经过村内中心路,晴天是灰土扬天,雨天是泥泞难行,村民苦不堪言。为了彻底解决这一情况,他们准备修建一条1.5公里的村外环砂石公路,让拉煤车不再途经村内。修完这条村路需要18万元。为解决资金问题,在驻村指导组和包村干部的建议下,发动了村周边煤矿业主为村里做贡献,得到煤矿老板积极响应。他们出车出料,仅用20天的时间,这条1.5公里的村外环砂路就建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