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2月4日电 几年前,在立新矿工作的李士文下岗了,他的妻子无工作,孩子刚上小学,一家人的生活陷入了困境。为了生计,李士文在路边扛过大板锹,给别人打过零工。在2003年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中,市检察院与李士文结成了帮扶对子。他们经过认真的调研和市场分析后,认为开采石场是一个很有发展的脱贫项目。由于项目选得准,市场销路好,李士文的采石场开办得红红火火,每天可以生产800多块标准石块。李士文的2万元贷款已按期偿还,同时,他还雇用了10名下岗职工,每名职工每月收入也达1700元左右。
2003年11月,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部署,鸡西市实施了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通过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贫、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等方式,为困难职工搭建了创业和再就业平台,为建立和谐的党群干群关系,促进鸡西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帮一”扶贫解困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完善机制责任明晰
鸡西市委、市政府把“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作为建立和谐社会和关注民生的主要内容摆上重要位置,并纳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十项利民行动”、“办好33件实事”重点工作之中。在“一帮一”工程推进过程中,全市上下层层签订责任状,制定了《鸡西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对“一帮一”各项工作实行量化目标管理。
鸡西市还制定了《鸡西市解决特困职工生活问题若干办法》、《党政领导干部帮扶工作目标责任制及考核办法》、《鸡西市党政机关职能部门帮扶困难企业工作制度》和《“一帮一”扶贫解困资金管理使用制度》等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为特困职工在经营、就业、子女就学、住房等多方面提供政策性保障。几年来,累计为特困职工减免各种税费1500多万元,减免学杂费820多万元。
鸡东县给被帮扶特困职工发放《优惠卡》,并开设了“特困职工门诊”,特困职工持《优惠卡》到指定医院就诊可享受所有辅助检查费、住院费和手术费下浮10%,免收挂号费和出诊费的优惠。
多措并举加快解困致富步伐
许多帮扶干部深切体会到,输血不如造血,给钱给物,不如给特困职工指出一条脱贫致富路。各帮扶单位帮助贫困职工挖掘生产潜力,寻找生产门路,使他们自立自强,靠自身的力量改变生活状况。同时,帮扶干部利用市场信息灵活的优势,随时收集各种致富信息,提供给特困职工,根据他们自身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生产自救。
麻山区商业系统下岗职工张东升由于养猪规模小,饲养方法不科学,效益一直不很好。2005年1月份,麻山区“一帮一”办公室为其贷款2万元修建了200多平方米的全封闭猪舍,帮其更换了经济价值更高的瘦肉型种猪,使他在年底就出栏育肥猪100多头,纯收入1万余元,并带动其他贫困职工一起致富。张东升激动地说,还是“一帮一”好啊,使我和一些下岗职工从根本上实现了脱贫致富。
虎林市东风林场下岗工人李清忠,在该市一位领导的帮扶下,办起了综合养殖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厂房420平方米。当年养鹅2000余只,养猪60余头,养鸭2500只,养鸡500只,建养鱼池4亩,每年收入可达9万元左右,安置了10多名下岗职工就业,成为全市脱贫致富的典型。
几年来,鸡西市共开发帮扶项目3483个,其中种植项目268个、养殖项目821个、商服项目1125个、加工项目278个、运输项目286个、其他项目705个。
创新思路延长“帮扶链条”
在扶贫解困工作中,鸡西市把工作重点放在企业解困发展上,帮助企业研究改革发展思路,在政策信息、技术改造、市场开发等方面给予扶持,帮助困难企业招商引资、挂靠联合、改造重组,为企业发展创造条件。
几年来,鸡西市发改委、环保局、民政局、畜牧局、科技局等职能部门,围绕资金、项目、技术、人才等方面与23户困难企业结对帮扶,使这些困难企业重现生机,1500名困难职工实现返岗就业。
鸡西市审计局、科技局帮扶小恒山公司的下岗职工,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特困职工的生产生活问题,他们联合为小恒山公司生产经营提供帮扶。市科技局投资8万元,帮扶上了“刮板输送机”生产项目,年收入10万余元。市审计局与市有关部门协商,并投入3万元资金和万余元办公用品,帮扶小恒山公司开办了“煤矿专用设备代理经销处”和“小恒山公司安全监测监控系统维修服务中心”,年实现销售收入40余万元。这两个帮扶项目实现了“一条龙”式的生产经营,不仅使所帮扶的12名特困职工全部上岗,还安置了21名下岗职工,这些职工人均月收入达700多元。
鸡西市扶贫项目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生态优势、资源潜力和经营能力,向养殖、种植、运输、加工、劳务输出、社区服务等产业转移;帮扶目标由帮助解困向帮助致富延伸;帮扶层面由帮扶特困职工向帮扶企业解困延伸。几年来,帮扶单位共为企业清缴欠款26229.9万元,帮助企业解决困难142902件。全市参加帮扶工作的单位有138个,参加帮扶人数9044人,结成帮扶对子7845对,共投入帮扶资金2335万元,开发帮扶项目3483个,安置就业3556人,帮助困难学生806名。目前,7845名困难职工全部脱贫,脱贫率为100%;有2441名困难职工致富,致富率达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