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2月15日电 “过去做饭满屋烟,现在生火拧开关。多亏有了沼气池!”说起沼气的应用,滴道河乡王家村的周国柱笑呵呵地说。啪,啪,他随意地扭动沼气灶开关做起了示范。“看这火,做起饭很省事,再也不愁烟熏火燎了,我们也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如今,在滴道河乡王家村,像周国柱家一样,460户农民用上了秸秆气化、沼气等清洁能源。
近年来,在促进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如何建设环境优美、生态优越、能源优化的新王家,成为王家村两委班子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点。
变废为宝利用秸秆气化集中供气
多年来,由于秋后农作物秸秆无法得到综合利用,农民不是把这些稻草、秸秆当作废物烧掉,就是堆放在露天空地里,既污染了环境,又增加了火灾隐患。对此,乡村领导通过外出考察,并积极争取市、区农业部门的支持,筹措资金156万元,引进了辽宁黄柏峪生态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秸秆气化机组,开发建设了秸秆气化项目。2006年,仅用了100天时间,一期工程便投入使用,实现供气300户。由于气化站设计合理,供气效果好,安全可靠,并达到了国家城镇燃气标准,投入使用后既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环境,又提高了农村的生活条件。农民在项目中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提高了参与热情。去年,该村对气化站又进行了二期扩建,增加用户200余户,基本实现了全村供气。
灵活方式沼气池散户供气
长期以来,困扰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最头疼的事情就是家禽、家畜产生的粪便及垃圾,粪便得不到及时处理,只能堆放在居家房前屋后,夏天臭气熏天,蚊蝇成群,雨天脏水横流,泥泞不堪,给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为彻底改变这种局面,改善村居环境,王家村两委班子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过专家论证,达成共识,决定在不适合集中供气的散户中,发展户用沼气池项目建设。
在项目建设过程中,为打消群众的种种顾虑和畏难情绪,两委班子首先号召在党员、共青团员和积极分子家搞试点、做榜样,走在群众前头,先后有45户建起了沼气池。新的能源、新的生活方式使农民大开眼界,体验到沼气节能卫生的优势,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王家村两委班子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区能源办举办的沼气池养护和使用技术培训班,请沼气专家、技术人员、沼气生产户讲解沼气池使用方法和故障排除办法以及安全使用知识。去年5月,王家村与哈尔滨桑达公司和市建鑫公司签订了施工合同,申请户用沼气池106户,到年底,这些沼气池全部投入使用,村民首次实现了做饭用沼气,取暖不用煤的梦想。
采集光能建设绿色生态家园
“要想增加农民收入,就必须转变传统生产生活方式,走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发展绿色优质高效农业的路子。”该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致认为。当他们捕捉到省内有利用各种能源的节能建设项目,但却没有更好的实施方案时,立即组织人员外出考察、学习,并结合自身实际,分析可行性,大家感觉到建设绿色生态型项目是发展农村经济节能降耗的好出路。他们的想法得到了省、市、区有关部门领导的支持,把该村作为试点村,在建设上给予了政策倾斜,为项目得以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村两委班子抓住机遇,随即在村民中宣传生态家园的意义,在赢得村民认可的前提下,经过多方努力于去年协调资金120万元,建设10户“多位一体”生态家园,为每户家园建设300平方米日光节能温室,4平方米水冲式厕所,8个8立方米的太阳能增温沼气池,一个100立方米集供热、取暖、做饭于一体的沼气池,一个15立方米燃池。在生态家园小区中,呈现了环保、绿色、高效、节能四个特点。充分利用太阳能资源,以沼气、秸秆气化等新技术为纽带,以日光温室为依托,形成能源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生态家园小区中利用各种高新技术生产的纯绿色产品,深加工后实现农户的增产增收。建成后的生态家园是“路灯亮起来,大棚暖起来,生活美起来”,干净整洁、高产增效的生态家园成为滴道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