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2月18日电 人因年龄和境遇的不同,对过年的感觉也不同。
小孩子喜欢过年,一是希望自己快快长大成人,拥有一块儿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二是过年能穿新衣服,吃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10岁,当属小孩子,因此特盼过年,最高的奢望就是能饱饱的吃上几顿白面馒头或油条什么的。寒假一放,除了写作业外就是每天翻月份牌数日子,看看离春节还有几天。
在我的童年里,除夕下午的感觉最好。家家户户贴春联、剪窗花、放鞭炮,将迎接新年的气氛推向高潮。母亲一边忙着包饺子做年夜饭,一边给儿女们换上她缝制的新衣服。父亲则笑着给每个孩子口袋里塞上几毛压岁钱。终年为全家生计奔忙的父亲,平日里总是皱着眉头,难得一笑,是看到孩子们慢慢长大,还是节日的气氛感染了他,才有了此时和笑容?
后来我结婚生子,搬到单位的宿舍独撑门户后,对过年的感觉已不似少年时的急切的兴奋,也渐渐地明白那时身负全家生活重担的父亲为什么笑得那么吝啬。握着手中积攒的百十元钱,我心中开始盘算;托关系找门路为双方的老人买几瓶好酒、几条好烟,尽一点儿做儿女的孝心;给妻子、女儿买几件新衣服,表示一下为人夫、为人父的责任;再买几斤糕点走走亲戚、拜拜朋友,送上节日的祝福。总之,哪件事都得办,哪件事都不能少。
上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吃、穿已不是人们过年的主要内容。客观地讲,过年时的吃穿与平时的一日三餐及着装已没有什么区别,人们追求更多的是精神上的享受。去海南看大海、到哈尔滨观冰雕……合家团聚、共庆佳节的传统年俗正被许多家庭作为一种休闲度假的形式所代替。交通、通讯的快捷更为走亲访友提供了方便。去年过春节,路过一家书店,隔着大玻璃窗看到里面买书的人很多,而且尽是一些中小学生。时代的发展和求知的欲望,使他们也对过年的感觉变得淡了起来。
从童年到青年再到今天,几十个春秋,几十个春节,我对过年的感觉都在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年龄的增长而各有所异。但对除夕之夜的感觉却一直是最好的。因为那是中华民族的“狂欢之夜”。我喜欢站在自己家的阳台上,静静地观赏那挂在千家万户阳台上彻夜不熄的红灯笼和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是那一盏盏如桔形般的红灯笼和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将过年的气氛渲染的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红灯笼、红对联、红鞭炮以及涌进鼻腔的硝烟味使我的心情变得兴奋,一切烦恼都会随着这眼前的盛景飘出脑际。隐隐约约之中,仿佛听到了春的脚步向我慢慢走来,新的一年又要到了。
迎春晚会正在播映,两个女儿依偎在我和妻子身旁。我逗她们道,往年看晚会时,你们总要缠着给我和你妈拔白头发,今年怎么不给拔了?孩子们哈哈大笑,爸,你看看你俩,白头发有几千根儿,怎么拔呀?可不,一眨眼都50多岁的人了,岁月的车轮早把脸上碾得沟沟壑壑,不知不觉中,两鬓也长满了白发。
小的时候,生活困难盼过年。青年时代哺幼赡老囊中羞涩愁过年。如今生活富裕了,又嫌年过得太快,我想,许多同龄人都有这种感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