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2月18日电 2008,新年伊始,记者从鸡西市供销联社了解到,多年靠“吃资产”过日子的供销系统,这两年渐出低谷,继2006年消灭亏损后,2007年实现盈利。春节前,市社拿出4万元分赴六区,为系统内100名职工送去温暖。市供销联社负责人这样表达他们的心情:“企业困难时,职工理解我们。这是我们到什么时候都不能忘的”。这话说起来意味颇长。
具有60多年发展史的供销联社,留给人们印象最深的是其计划经济时期的辉煌,可谓“商粮供服”四大家之一。然而,步入市场经济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和机制的束缚,企业普遍亏损。尤其是到了上世纪90年代,企业多数停止经营业务,大部分职工下岗,靠“吃资产”紧紧巴巴过日子。1995年,中央5号文件为供销系统指明了发展方向,从此,改革解困攻坚战在供销系统全面打响。我市供销联社于2000年回购国家债务后,下属18户企业整体出售,直接偿还职工债务5500万元。
1000余名职工享受国家并轨政策,拿到补偿。轻装上阵的老供销能否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重登舞台,重演主角呢?
回答是肯定的。而且,他们的“表演”还颇有“变脸”的味道。
变脸一:牵手农家店的“大哥大”。去年初正式挂牌的通惠商贸连锁公司是市社借全国范围内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打造的一家农村商品配售中心。该中心目前已经营了日用工业品、农资商品、种子和药品等10大类300多种商品。市社的配送中心重新以其可靠的商品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举措成为辐射众多农家店的农资和日用品的“大哥大”。据悉,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中,市供销联社经过两年的努力,全市有580家农村网点完成改造目标,其中400家已通过国家验收。去年新建的180家正在验收中。新网点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民购物环境,活跃了农村市场。目前,三县(市)六区供销社的农业生产资料商品供应也已经基本实现连锁经营,供销社为农服务的经济实力再度增强。
变脸二:助农增收的“经合之友”。近两年,市供销联社已印发4000余份《经合之友》,向各县(市)区农村经济组织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经纪人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传授各地经验,大力推进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密山市供销社去年发展专业合作社12家,其中,由106户农民组成的绿萤高丽米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实行“六统一”标准化生产,推行二次分红,把生产和加工紧密联系,实现了水稻效益的最大化,在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高层论坛上被评为十佳合作社,跻身全国先进行列;虎林市供销社领办的食用菌产业,栽培量达到5100万袋,商品量达到1800吨,可为菇农增收7500万元。
2007年,市供销联社组团参加第三届跨国集团采购暨首届农产品对接会时带去我市20余种名优产品,设立专柜展示,积极帮助农合组织和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市场对接,签订意向性销售协议300多万元。据统计,目前,我市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29个,入社农户13692个;农民经纪人2515人。全市各级供销社已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纽带式”、“点子式”朋友。
另据了解,市供销联社对外靠活化式服务,市场化经营,提升人气,重新焕发生机的同时,对内则是不断强化对社有资产的管理,努力实现社有资产保值增值。目前,该社社有资产收益供养人数已压缩到40人,对现有9户企业也全部实行风险抵押式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据悉,该社实行新一轮的竞聘制度后,新的社有企业负责人对社有企业资产承担全面责任,并按利润计划指标的50%上缴风险抵押金,年终完不成社有资产管理目标,则罚没风险抵押金的50%,超额完成社有资产管理目标,则按超额部分的50%奖励给企业主要领导人。市果品公司2007年之前连续亏损,今年,实现盈利1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