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3月14日电 文化是21世纪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性资源,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和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鸡西作为一座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正处于产业转型的战略机遇期,十七大报告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推动文化和经济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努力将文化产业培育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是从资源型城市向综合型城市成功转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改变单纯依靠工业资源的发展模式,不断增强综合竞争实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途径。
一、鸡西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2007年9月,全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会议确定鸡西市为全省文化产业统计工作的三个试点城市之一。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发展战略,全面了解和掌握文化产业发展状况,为各级党政领导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发展先进文化、增强竞争实力提供依据,2007年末,鸡西市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由市委宣传部牵头,在市统计局紧密配合下,开展了首次文化产业统计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文化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发展空间巨大,发展潜力不可忽视。
(一)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6年,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共有187个,从业人员为5973人,其中独立法人单位154个,从业人员为5494人;拥有资产总计35.12亿元,固定资产44.7亿元。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共1719户,从业人员3463人。全年共实现增加值1.83亿元,占全市GDP的0.77%。
(二)文化产业发展主要特点
1、文化产业单位不断发展壮大。2006年,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活动的企、事业单位实现增加值1.27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69.4%,同比增长14.9%,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1.9个百分点,但低于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增长17.1%的平均水平。其中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05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57.4%;产业活动单位实现增加值0.22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增加值的12%。
2、传统意义上的“核心层”产业占主导地位。在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154家法人单位中,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和文化艺术服务为主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产业“核心层”95家,占61.7%,2006年实现增加值0.85亿元,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46.4%。
3、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鸡西具有丰富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旅游资源,但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利用。以旅游业为例,全市有冰雪、森林、湿地、界江、界湖等各类景点近120处,兴凯湖文化、北大荒文化等人文景观60余处,但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旅游业实现增加值仅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3.9%。另外,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就进入文化消费的快速启动阶段;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这个“门槛”,人们对文化的消费则进入快速增长阶段。2006年鸡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36.2亿元,比上年增长13%,人均GDP超过了1500美元,社会发展进入上升期,在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增长的前提下,人们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巨大的空间和市场潜力。
二、鸡西市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产业发展仍处于起步摸索阶段。根据首次文化产业统计调查结果显示,2006年全市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仅占法人单位总数的2.9%,从业人员占总从业人数的1.6%;文化产业个体经营户只占个体户总户数的4.2%,从业人员占总数的3.5%。2006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GDP的0.77%,远低于2006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2.45%的平均水平。
2、区域发展不平衡。受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鸡西市各县(市)、区发展差异较大,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154家法人单位,大部分集中在鸡冠区,共87家,占56.5%;鸡东县、密山市、虎林市59家,占38.3%;其他五个市辖区仅占5.2%。而且文化产业体现在城乡发展也极不平衡,农村地区文化产业经济较为薄弱。
3、产业结构不合理。集中表现为传统文化产业比重过大,而以网络服务、旅游、娱乐、经纪代理和广告会展等新兴文化服务为主的文化产业“外围层”和以提供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活动的文化“相关层”比重偏小,在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154家法人单位中,“外围层”25家,仅占16.2%;“相关层”34家,占22%。基本上以传统文化经营为主。在实现增加值方面,2006年“相关层”实现增加值0.51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27.9%;“相关层”实现增加值0.47亿元,占全部文化产业的25.7%。
4、文化产业人员总量不足、素质偏低。2006年文化产业调查资料显示,从事文化及相关产业的法人单位中的从业人员为5494人,占总从业人员的1.6 %。其中具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仅占整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0.5 %,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从业人员占12%,而且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业人员主要集中行政事业单位中。企业文化产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文化人才的匮乏,将影响到我市文化产业的后续发展。
5、文化市场发育不健全。受体制和机制影响,鸡西市现有的规模较大的文化产业机构基本上属于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企业大多数为中小经营户,而缺乏具有一定规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民营文化“龙头企业”,不能形成产业链条和规模。三、加快鸡西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1、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各级政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的拉动点。要创新文化管理体制,理顺政府与文化事业、文化企业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弱化参与、强化管理,变微观为宏观调控,确保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充分挖掘文化市场潜力,大力扶持示范性文化产业项目
要充分利用鸡西文化资源优势,挖掘名人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文化、旅游文化等市场潜力,重点扶持旅游及娱乐等新兴文化产业,拉动传统文化及相关产业增长,达到做大“核心层”、做强“外围层”、做优“相关层”的良性发展新局面。
3、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培育健康良性的文化市场环境
坚持管理与繁荣并举,逐步放宽市场准入政策,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作用,通过优胜劣汰,有序引导文化商品流通及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同时要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在繁荣文化市场同时,努力提高执法水平,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加强对非法经营活动的清查整治和依法取缔,铲除各类社会丑恶现象滋生的土壤,建设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保证文化市场的繁荣与健康发展。
4、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优化文化产业结构
文化市场的发展离不开资本的投入,文化资源产业开发的投资结构、形式及融资渠道拓展,决定着现实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程度。必须通过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来促进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继续加大政府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关项目;二是拓宽文化产业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企业、个人、境外资金兴办文化产业,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与社会投入相结合的投入机制;三是在投资方式上,建立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体制,一方面采取独资、合资等多种途径,鼓励组建各种类型的文化投资公司;另一方面采取多种形式,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文化事业捐赠。
5、采取“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实施文化产业人才战略
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既熟悉市场经济又懂文化的经营者。因此要特别重视建立一支高素质、新型的文化产业队伍,通过有步骤、有途径、有规模的培训,大力培养和引进文化产业人才,特别是高素质的文化经营者、管理人才。各级政府要把文化人才的培养纳入全市人才培养规划,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和引进力度,顺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建立科学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通过各种形式吸纳人才特别是在文化部门要提高经营管理人员在文化部门的地位,努力创造优秀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6、拓宽思路,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
应利用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与国内外进行交流。打出鸡西市特色文化品牌,弘扬版画、剪纸等鸡西特色民间艺术文化。要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内地著名民族文化品牌合作,共同打造优势中华优秀民族文化品牌。就国外文化而言,我们利用“中俄文化交流周”等活动进行宣传推介,走出国门;或利用对俄窗口,主动请国外著名文化品牌公司或跨国文化公司进行战略性合作,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代理或中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