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4月14日电 兴凯湖大气磅礴,其壮观景色令人震撼,湖中特产珍品,让游人赞不绝口,流连忘返。而载于历史文献中颇具神秘色彩的不同名称及其含义,风格独特,耐人寻味,值得认真探索和求证。
兴凯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各自不同的名称,唐代的湄沱湖,应是目前已知最早的称谓。唐代的兴凯湖地区,隶属满族先世靺鞨人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渤海国。渤海国地域辽阔,设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史称“海东盛国”。《新唐书·渤海传》在论述“海东盛国”14种地方名优特产时,其中有“湄沱湖之鲫”。湄沱湖为今何处?《东三省沿革表》认为:“湄沱湖应为今兴凯湖,渤海安远府,有郿州,郿亦可作湄,东平府有沱州,湄沱湖因在湄沱二州之地而得知。《渤海国志长编》亦从此说,并进而推测:“东平府之沱州应在兴凯湖西岸,安远府之湄州应在兴凯湖东岸,湖处二州之中,因有湄沱之名”。以上论述既肯定湄沱湖当为今日兴凯湖,又进一步明确湄沱湖是因州而得名。我省研究渤海文化专家刘晓东撰文对这一说法提出质疑。文中运用民族语言学考证,“湄沱”这个词汇,当为靺鞨语“海”之汉字译音。其根据是:满语“海”读作mederi,这与“湄沱”的读音十分接近。而满语的直接前身———女真语称“海”为mete,音译汉字为“脉忒”,这不仅与满语“海”的读音大体相同,而且与“湄沱”的读音也基本一致。满语是女真语的直接继承,而女真的前身即为靺鞨,因此,唐代的湄沱湖应是靺鞨语与汉语复合地理专用名词,汉语直译应为“海湖”,即大海一样的湖。“湄沱”本身就是一个意思完整的词汇,表述的内容准确且符合实际,证明湄沱湖不是因地处湄、沱二州之中而得名,恰恰相反,而是有湖名在先,渤海国的郿、沱二州是以湖而得名。所以湄沱湖的含义,应该是靺鞨语大海一样的湖。
辽金时期,兴凯湖又被称为北琴海。《金史·斡带传》在讲述金国大将斡带讨伐“不听命”的含国部斡豁时,曾经“募军于苏滨水,斡豁完聚固守,攻而拨之,进师北琴海、辟登路,攻拨泓忒城,取畔者以归”。苏滨水即绥芬河,辟登路在乌苏里江支流比金河附近,按此地理方位求证,北琴海即为当今兴凯湖无疑是正确的,但把北琴海名称的起源,解释为金人见该湖犹如北国草原上的一把优美的月琴,故称该湖为北琴海,则牵强附会,难脱臆测之嫌。金人真的会看出湖的形状吗?到过兴凯湖的人都知道,面对一望无际的辽阔湖面,一片汪洋,水天一线,仅凭双眼根本无法看出湖的形状。实际上所谓形状似一把月琴(有学者称为倒置梨形,倒置葫芦形)的概念,是来自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绘制的地图上,历史上的“金人”是无法做到的。而且按字面猜测“北琴”含义的方法,也是不妥当的。我们知道,在汉语的历史文献中,对其他民族的人名、地名等专用词汇的记载,大多是采用以音注字的方式,这些专用词汇分则无说,合则有议,不可以把每个字分开去猜测其含义。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文献中,由于使用不同的同音字,故有“一地三、四名,一名三、四见”之说。如穆棱河在文献上就有木伦河、穆楞河、毛邻水等多种写法,满语穆棱,汉译马之意,无论哪一种写法,都只能直译为“马河”,即牧马之河。倘若分开按字面去解读,说不定会产生出多少莫名其妙的说法。因此,“北琴”即为“北方的月琴”的解释,如同把兴凯湖描述为“北国明珠”“北方的蓝宝石”“月亮的妹妹”等等,均为形象思维的产物,尽管浪漫而富有诗意,但未能反映历史的真实本意,故不可从之。
“北琴”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女真语“北琴”应为满语“纳秦”之转音,满语纳秦,在《大清一统志》中汉译为海青之意,即海东青之快读。如《元史》有“取海青之地”,《明实录》中“有以海青等物贡者”指的都是海东青。海东青是黑龙江地区盛产的一种名鹰,这种鹰经过驯养可以帮助人们捕捉飞禽,深受满族先世的喜爱。由于不易获得,故成为东北地区的名禽,长期被作为贡品。新开流文化遗址曾出土一件形象生动的骨雕鹰首,即被认为是海东青的艺术形象,证明兴凯湖是海东青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区之一。辽金时期的女真人虽然在兴凯湖并没有看到“月琴”,却找到了深受他们喜爱的海东青,并且称为“北琴海”,即海东青繁衍生息之地,这样命名要比“北方的月琴”更接近于实际。
入明以后,兴凯湖的名称已被固定下来。典籍上也曾出现“兴喀淀”、“新开湖”等名称,但“兴喀”“新开”皆为兴凯之转音。《大清一统志》《吉林通志》等文献均采用了“兴凯湖”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兴凯湖的名称趋同一致,但对其含义的解释却大相径庭。其中有认为满语兴凯,汉译水从高处往低处流之意,兴凯湖即为水从高处往低处流的湖,这种说法最为多见,也最值得推敲。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是普遍存在,并不只是兴凯湖的水从高处往低处流淌,自然界又有哪一处江河湖泊的水不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倘若水从高处往低处流即为“兴凯”,那么天底下任何一处江河湖泊皆可用“兴凯”来冠名了,可见,这种解释如果不是误译,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内涵,需要进一步加以说明和解读。
我省学界另有一种解释,认为满语兴凯,汉译麝鼠之意,兴凯湖即为麝鼠繁衍生息的湖。其根据有三:首先,麝鼠为湖中特产之一。据《兴凯湖农场史》载:麝鼠为啮齿目,仓鼠科,田鼠亚科中最大的鼠类,俗称“水耗子”。麝鼠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其毛皮素有青根绍皮之称,质优色亮,入水不透,出水不沾,绒毛柔细,光泽,油润,加工后可做衣帽,是国际市场畅销品。其肉可食,嫩而鲜,雄鼠麝腺能提取麝香,可做香料及药用。在《兴凯湖农场史》中,麝鼠与大白鱼齐名,是书中重点介绍的名优特产。为保护这一宝贵资源,农场曾专门设有麝鼠站。所以满族先世以湖中特产为湖取名尽在情理之中。其次,在满语地名中,以物产取名屡见不鲜,如满语七虎林(稀忽林)河,汉译沙鸥之意;满语七星沁(齐勒饮)河,汉译水貂之意;满语别拉音河,汉译母鹿之意等等,不一而足。第三,从民族语言学中也可找到线索。如吉林省蛟河市有新开河村,当地文献即把满语“新开”译为田鼠之意。又如我省温春是由满语兴额里温车变化而来,兴额里温车汉译为鼠形的山之意。
应该说明的是:黑龙江省是满族的故乡,由于历史的原因,有些满语地名,其词汇本身就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含义,如何解释,一时难以判断,如对哈尔滨的解释就有:扁状岛子、肥水的江湾子、晒网场等等,只有依据历史文献,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结合本地的实际,从中找到历史的本源,这恰恰是地名文化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