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4月23日电鸡西恒山区下岗职工赵翠芳的爱人和一个孩子都没有职业,家庭收入低,生活困难。赵翠芳曾到外地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苦于资金限制,始终没有形成种植规模。鸡西市第二轮“一帮一”工程启动后,恒山区经贸公司的徐丽华与她结成了帮扶对子。恒山区委领导帮助解决扶贫贷款15万元,鸡西市总工会帮助协调解决扶贫贷款2万元,扩大了生产规模,种植品种也由平菇、金针蘑发展到香菇、滑子蘑、木耳5个品种。
像赵翠芳这样的困难职工致富典型,在我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中有2441名,致富率达31.2%,有7845名困难职工脱贫,脱贫率为100%。
2003年底,鸡西市实施了第二轮城市“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以帮助特困职工脱贫致富为目的,通过精神上扶志、生活上扶贫、能力上扶技、经济上扶业等方法,为困难职工搭建了创业和再就业平台。目前,鸡西市扶贫项目开发以市场为导向,依托生态优势、资源潜力和经营能力,向养殖、种植、运输、加工、劳务输出、社区服务等产业转移;帮扶目标由帮助解困向帮助致富延伸;帮扶层面由帮扶特困职工向帮扶企业解困延伸。
鸡西市先后制定了《解决特困职工生活问题若干办法》、《党政领导干部帮扶工作目标责任制及考核办法》、《党政机关职能部门帮扶困难企业工作制度》、《“一帮一”扶贫解困资金管理使用制度》等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努力为特困职工在经营、就业、子女就学、住房等多方面提供政策性保障。被帮扶的特困职工,凭“一帮一”办公室出具的证明,可在工商、税务、卫生防疫、质量检测、城管、房产、财政、交通等部门享受减免有关费用的特殊照顾。几年来,累计为特困职工减免各种税费1500多万元,减免学杂费820多万元。
鸡西市各级政府共投入帮扶资金412万元,设立了两级“一帮一”扶贫解困专项资金,为那些有脱贫愿望和技能但因受资金困扰的特困职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提供垫底资金,实行有偿借贷、定期收回、滚动使用,共有2000多名特困职工从中受益。我市各级金融机构积极落实“一帮一”扶贫项目优惠政策,大力支持扶贫项目开发,累计贷款860万元。其中,市财政担保中心贴息在市农村信用联社配置了专项扶贫基金,已为特困职工上项目贷款达500多万元。1700多名特困职工通过扶贫贷款开发了扶贫项目。鸡东县在县工商银行设立了扶贫资金专柜,动员全县广大党员干部以存款方式筹集扶贫资金117万元,用于“一帮一”帮扶项目的实施。各帮扶单位都千方百计想办法,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通过向上争取一些、从办公经费中挤一些等办法,共筹措资金404万元,用于1000多个帮扶项目的实施。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采取捐助的方式,组织大型捐款(募捐)活动3次,募捐资金200多万元。几年来,共投入帮扶资金2335万元,扶持帮扶项目3483个,年创经济效益2100多万元,有万余名特困职工从中受益。
在帮扶过程中,鸡西市立足于开发式扶贫,帮助特困职工寻求脱贫致富之策,增强其“造血”功能。帮扶干部根据特困职工的实际情况,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帮助特困职工上投资少、见效快、力所能及、相对稳定的生产经营项目,并在信息、资金、物资、技术上予以扶持,做到了上一个成一个,帮一户富一户,真正变“输血”为“造血”。虎林市东风林场下岗工人李清忠,在该市原市委书记车莲香的帮扶下,办起了综合养殖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厂房420平方米。今年养鹅2000余只,养猪60余头,养鸭2500只,养鸡500只,建养鱼池4亩,每年收入可达9万元左右,安置10多名下岗职工就业,成为全市脱贫致富的典型。
通过实施“一帮一”扶贫解困工程,鸡西市社会经济和职工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目前,7845名特困职工摘掉了贫困帽子,并涌现出了一大批月收入超千元、年收入超万元的致富典型。全市2150名下岗职工因企业经营形势好转实现了返岗就业,近万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3483个成功的帮扶项目,不仅增加了个人收入,也对搞活鸡西市的经济起到了拉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