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4月23日电 国家、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我市被确定为23%。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举措。鸡西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通过近两年的努力,节能降耗工作成效初步显现,为完成目标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拟通过对“十一五”前两年节能情况的实证分析,对鸡西市节能工作面临的形势加以判断,提出完成“十一五”目标的对策建议。
一、“十一五”前两年节能情况实证分析
1.二次能源生产规模扩大,加工转换效率日益提高
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日益扩大的能源需求使得二次能源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二次能源生产主要是通过火力发电、供热、炼焦等加工转换过程产出电力、热力、煤气、焦炭等能源产品。鸡西市二次能源产量近几年增长较快。进入“十一五”以来,随着大型火力发电机组的上马和区域热电联产以及炼焦等行业的发展,电力、热力、炼焦等二次能源的产量增长迅速, 2006年二次能源产量已达680万吨标准煤,2007年更达到739万吨标准煤。
随着能源加工转换企业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加工转换技术的不断进步,能源加工转换过程效率日益提高。“十一五”以来,随着部分新建电厂和原有大电厂的投产和对低效发电产能的限产、淘汰,发电效率继续大幅度提高。2007年,电厂火力发电煤耗比上年降低了6克/千瓦时以上,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此外,供热等效率均有所提高。2007年,全市供热效率达到87.8%。
2.能源消费增幅明显回落,消费结构在进一步优化
2007年,鸡西市能源消费总量已超过586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较大。近年来,随着工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能源消费总量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十一五”以来,能源消费总量增幅明显回落。2006年,能源消费总量增幅降至12.2%,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增幅加速回落至6.5%。
随着火力发电与热电联产等各行业的发展,电力、汽柴油制品等二次能源消费的比重逐渐加大,能源消费结构趋向优化。到2006年,全市终端消耗能源551.3万吨标准煤。其中,消耗煤炭221.6万吨标准煤,占40.2%;消耗电力39.8万吨标准煤,占7.2%;消耗汽柴油39.8万吨标准煤,占7.2%。总体上,在终端能源消费结构中,电力、汽柴油占比在日益扩大,作为一次能源的煤炭比重在逐渐缩小,终端能源消费结构在进一步优化。
3.单位GDP能耗下降,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
单位GDP能耗是综合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主要指标。“十一五”以来,随着各项节能工作的开展,全市能源综合利用效率逐渐提高,单位GDP能耗降幅明显增大。2006年单位GDP能耗为2.38吨标准煤,同比下降0.83%;2007年单位GDP能耗为2.27吨标准煤,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5.42%。
从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来看,“十一五”以来,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明显降低,2006年的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为0.94,2007年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又降至0.54。能源消费弹性系数是能源消费增长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的比值,能源消费弹性系数从0.94降至0.54,反映了经济增长中能源利用效率在不断提高。
4.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直接节能是主要推动力
节能可分为直接节能和间接节能。直接节能是指由于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创新而带来的单位产品或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的降低,也称为技术节能。间接节能即结构节能,是指经济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带来的能源消费量的减少。目前,鸡西市节能主要依靠的是技术改造和管理创新带来的直接节能。
“十五”期间,全市的节能成果主要得益于各产业能源效率的提高,特别是工业部门能源效率的提高。经济结构的变化对节能的作用非常有限,在某些年份甚至起到反作用。“十一五”以来,上述状况有所好转,但还没有明显改善。行业结构开始朝着节能的方向调整,但对节能的贡献率仍然有限。2007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节能超过41.9万吨标准煤,其中绝大部分仍然是各行业单耗水平的降低实现的。
5.工业领域是节能主战场,节能广度深度均有扩大
工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大的用能部门,其用能总量占全市能耗总量的79%,工业部门节能成效对全市单位GDP能耗的下降起了决定性作用。由于其他产业和生活用能所占比重相对较小,且都属于终端用能,其用能效率受到终端用能设备的影响,节能潜力有限。因此,“十一五”时期,工业部门不可避免地成为节能工作的“主战场”,工业节能也成为保障全市“十一五”节能目标实现的关键所在。从“十一五”前两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工业年均节能量27.5万吨标准煤,确实成为全市节能的关键力量。
从工业行业内部看,节能的广度和深度均有所增加。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有8个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面总体呈扩大趋势。其中,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在10%以上的行业达到6个,分别为:食品制造业56.4%,通用设备制造业40.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业26.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1%,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17.9%,炼焦业15%。
6.高耗能行业增势有所遏制,行业单耗多数大幅下降
从工业内部看,鸡西市能耗总量最大的五个高耗能行业分别为煤炭、电力、炼钢、炼焦和水泥。五大行业的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增加值的83%,而能耗总量更占到92.5%以上,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水平的1.118倍。五大高耗能行业在工业内部的比重变化对节能影响十分巨大。2007年,五大高耗能行业占比(83%)较重的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开始有所趋缓,其增加值增幅比上年降低4.3个百分点。
“十一五”以来,五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源利用效率有所提高。2007年,五大高耗能行业的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大多有较大幅度降低,其中炼钢下降26.9%,炼焦下降17.8%,水泥下降14.9%,电力下降7.1%,煤炭虽上升3.3%,但上升幅度远低于往年水平。
7.重点企业节能成效明显,示范带动作用十分重要
2007年,鸡西市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35家重点用能企业,用能总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耗量的比重为95.6%,其用能情况对全市节能工作成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一五”以来,随着节能降耗工作力度的加大,全市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成效明显,在节能工作中起了重要的示范作用。近两年来,35家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工业产值能耗不断下降,2006年,重点用能企业单位工业产值能耗已降到5.1吨标准煤/万元,到2007年,其单位工业产值能耗更下降到了4.86吨标准煤/万元,带动了全市整体能源节约的不断发展。
二、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面临的有利条件
1.工业节能成效渐显,节能基础比较坚实
随着节能工作的逐步开展,节能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各项节能措施陆续到位,占全市能耗总量79.4%的工业能耗增长得到控制。2007年,工业用能同比增长8.7%,其增速有所回落。工业用能增速趋缓的同时,用能效率有显著提高,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5.1%。作为最大用能主体的工业用能得到控制,对完成节能目标意义重大,为节能目标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2.企业规模结构有所改善,能源集约利用程度提高
鸡西市工业发展依托大中型企业,矿业集团、北方制钢、大唐热电等大型企业能源集约利用程度比小型企业要高,其在节能目标中扮演的角色也相当重要。2005年,鸡西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大中型企业增加值所占比重为74%,比2001年提高31.1个百分点。“十一五”前期,大中型工业所占比重继续提高,2006年为74.3%,2007年为78.7%。企业规模是否达到经济规模,对能源利用效率有很大影响。经济规模与现代化的先进工艺和技术是密切相关的,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后,方有能力采用先进的节能工艺和技术。随着鸡西市工业经济的迅速发展,大中型工业企业比重将会继续提高,企业规模结构进一步改善,为能源的集约利用提供了必要保障。
3.新型能源不断发展,为节能目标完成提供保障
新型能源是“十一五”时期及今后几个时期的发展重点之一,鸡西市虽然是一个资源城市,但发展变废为宝等新型能源是非常重要的发展方向。2007年,鸡西市煤矸石发电、煤层气发电、稻壳发电等新型能源获得了巨大发展,并且前景相当广阔。“十一五”后几年鸡西市将进一步加快新型能源开发步伐,总装机容量60万千瓦煤矸石热电等项目的推进,必将在供给层面为节能目标的完成提供保障。
4.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有序开展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十一五”前期,节能措施陆续落实,节能新技术广泛应用,落后产能淘汰工作有序开展。2007年,全市已基本关停落后的旧有小火电产能,列入关停淘汰名单的钢铁企业的落后设备已停止生产,列入省关停、淘汰的炼焦企业的落后设备也已停止生产。落后产能的淘汰,将减少“十一五”期间能源的粗放利用,为节能目标完成提供必要条件。
5.技术、管理节能仍有巨大潜力可挖
“十一五”前期,技术改造与管理创新是鸡西市工业节能的主要推动力,2007年,各行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对工业节能起着决定性作用,部分行业能源利用技术已达较高水平。但总体来说,我们在这方面可挖的潜力还是相当巨大的,部分高耗能行业能源集约管理利用水平及装备先进程度仍不足够先进。进一步提高技术装备先进程度,改进企业能源管理水平,降低行业单耗水平,仍将在“十一五”中后期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节能工作中起相当巨大的作用。而且,在建筑节能领域,鸡西市大部分建筑在设计时未考虑节能因素,节能效果较差。对现有建筑进行节能改造并对新建建筑应用严格节能标准,也是“十一五”期间节能工作的重要抓手。
三、实现“十一五”节能目标面临的不利因素
1.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的推进加大了节能难度
随着鸡西市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推进,城镇人口能源消耗水平高于农村,城市化过程会加速生活用能增长。同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汽车、空调等高耗能生活设备逐渐增加,都会导致生活用能快速增长,从而给单位GDP能耗的降低带来较大压力。2007年,鸡西市生活用电(占生活用能的9.35%)增幅为4.8%。由于居民生活用能是不直接创造GDP的,所以生活用能的增长对完成节能目标影响不小,如果生活用能增长不能有效控制,则将会影响全市节能成果。
2.第二产业比重仍在上升,结构节能压力重重
鸡西市经济发展正向工业化较高阶段迈进,从三大产业比例关系来看,虽然耗能较小的第三产业比重较高,但其中的小行业比重均远低于第二产业中的工业,且单耗最高的第二产业的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2007年,鸡西市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0.2%,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二产比重的上升给节能工作带来较大压力,三次产业结构变化带来的节能效果甚小,对全市节能的贡献不够大。
3.重工业化压力依旧,工业内部结构节能面临阻力
从工业内部来看,重工业比重依然很高,重工业化压力仍然存在。2007年,鸡西市规模以上工业霍夫曼系数(轻工业与重工业增加值之比)为0.11,与上年基本持平(上年为0.1),这表明鸡西市重工业化程度基本保持不变。2007年,鸡西市重工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仍然高达89.8%。经济发展阶段决定产业结构变化特点,“十一五”期间,鸡西市工业化、城市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工业比重上升压力依然存在,工业内部重工业化程度仍然较高,高耗能行业所占比重无明显下降趋势,结构节能面临较大阻力。
4.第三产业节能力度不足,节能成效不够明显
随着各项节能措施的落实,鸡西市工业节能成效渐显,但第三产业能源消费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宾馆、饭店、商场等服务场所能源浪费现象仍比较严重。2007年,鸡西市三产能源消费同比增长12.52%,比全社会能耗增速高6.07个百分点。完成“十一五”节能目标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仅依靠工业节能是不够的。“十一五”前期,鸡西市第三产业节能成效不明显,一定程度上影响全社会节能目标的实现。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在工业化进程完成后,三产与生活能耗将成为能源消耗主体,三产节能重要性日益显现,我们虽未最终完成工业化进程,但“十一五”时期,也应将三产节能作为节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
5.能源价格相对偏低,节能未成为全民意识
目前,鸡西市煤炭、柴油、天然气、电力等能源价格相对偏低,未能充分反映资源不可再生成本和环境污染成本,造成了能源资源不合理配置或浪费。就电力而言,作为日常最常用能源之一,定价过高必然影响到居民生活质量,但现有电价无法真实反映能源成本,全民节能意识又未形成,居民电力消费浪费现象仍比较严重。因此,可考虑电力价格市场化,进一步拉大累进电价的差距,并由政府对贫困户进行补贴,以经济手段引导节能。
四、下一步“十一五”节能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进一步强化目标考核,增强节能降耗紧迫感
“十一五”后三年鸡西市单位GDP能耗降低率必须达到17.58%,即年均下降5.86%,才能完成“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降低23%的总目标。与前两年相比,后三年的任务更加艰巨。但部分县(市)区对节能降耗形势的严峻性和紧迫性仍缺乏足够认识,有的对完成年度目标有畏难情绪。因此,政府在制定后几年年度目标时,既要考虑当年情况也要兼顾总目标执行情况,避免因前松后紧、欠账过多而影响“十一五”节能目标的完成。各县(市)区的年度目标,可以根据情况自行确定,不搞一刀切,但后三年的目标必须衔接,并确保五年最终目标的完成。全市的年度目标要根据各县(市)区的年度目标来制定,并切实加强对前两年目标完成情况较差地方目标制定的指导和审定。强化各级政府节能降耗工作的责任意识,增强其紧迫感和责任感。
2.健全目标责任分解体系,发挥齐抓共管全力功效
节能工作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各部门都应明确并细化在节能工作中的职责和任务,真正发挥各部门的作用。目前,我市已将年度目标分解落实到所属县(市)、区,以及部分重点企业,同时,各相关职能部门的目标和职责也已在《鸡西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加以明确,并且各行业管理部门对行业内管理对象节能降耗监管的具体目标、监管措施等也均有规定,但最重要的是如何进一步明确细化,各部门如何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地不折不扣的贯彻落实,以及如何做好相互衔接、配合。节能工作涉及各行各业,只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方能收到良好效果。
3.强化监督检查力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在各级各部门职责明确的基础上,要切实履行起监管单位的监督检查责任。如对国家和省、市有明确规定的节能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等,对地区分阶段节能成效,重点用能企业的用能情况,都要组织力量开展定期检查和专项督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对执行不好的单位要提出合理化建议和整改意见,并坚决勒令限期改正。这项工作将督促各单位节能基础管理得到恢复和加强,节能降耗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从而取得更好的节能成效。
4.运用行政手段同时,重视市场和经济手段节能
节能是高度分散的二次投资活动。由于大多数企业的能源费用占其生产成本的比重很小,较高的能源成本也往往可以通过产品价格得到补偿,企业自身对节能的积极性有限。因此,政府对节能的相关激励政策对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应继续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在运用好行政手段的同时,还要加快研究制定有利于节能降耗的各项经济政策和措施。如尽快研究制定详细的地方性行业单耗标准,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切实可行的节能降耗奖励、惩罚和退出机制。又如制定更为严格的项目能评标准、市场准入标准,研究制定长期、近期限制主要高能耗设备和产品的生产、使用措施等等。
5.充分重视行业结构调整,提高结构节能成效
从近两年情况看,鸡西市结构节能成效远没有技术、管理节能那么明显。而结构调整对节能降耗的影响作用较大。在结构调整方面,建议做好两方面的事:一是要严把增量入口关。除对发展有重大作用项目外,对属于高耗能行业的一般投资项目要认真负责做好能评,不仅要考虑项目本身的单耗水平是否先进,还要考虑区域内节能减排的目标。同时要大力发展附加值高、能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技术产业。二是加快落后产能、设备的淘汰。要摸清底数,制定淘汰目录和清单,切实抓好落实。
6.加大宣传教育力度,高度重视生活用能的节约
生活用能增长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之一。但由于目前能源产品价格相对较低,人们节能的自觉性还不够高,因此生活用能的浪费现象依然存在。2007年鸡西市生活用电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14.9%)虽然不高,但由于这部分能耗不直接带来GDP的增长,因此对完成节能降耗目标影响不小。2007年鸡西市城乡居民生活用电的增长幅度虽不是特别大,但从长远来看,其对单位GDP能耗上升的影响将不断加大。为此,建议加强对广大社会公众节能的舆论宣传和教育工作,并拉大累进电价的差距。
7.推进“三体系”建设,加强节能降耗统计保障
按照国家“三体系”方案的要求,切实加强鸡西市节能降耗统计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工作。一是扎实抓好统计队伍、统计方法制度和基层统计规范化等基础建设。要抓好机构、人员的设置、配备和培训工作;完善能源平衡表编制方法和全社会能耗测算等统计方法制度;推进企业台帐制度建立。二是完善数据审核评估制度和公报制度。结合鸡西市实际完善数据审核、查询、登记制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办法;完善GDP能耗公报制度,充实分县能耗情况。三是提高分析预警能力。按照全市节能降耗工作重点,积极开展统计调研和分析研究工作,充分利用掌握的信息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耗能行业和耗能大户节能情况的跟踪反映,做好能源利用状况和节能降耗目标完成情况的预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