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5月6日电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先哲的理想在现今社会,一位普通的女性却做到了!
原鸡西市鸡冠区红星乡敬老院56岁的纪玉荣院长是一名党员,她把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化作实际行动,把全部的光和热倾注在敬老院的事业上,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实践着三个代表,书写了一曲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赞歌。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她把一个破烂不堪的敬老院变成了一所市级标准化敬老院,受到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1997年荣获民政部等六个部委颁发的全国敬老好儿女金榜奖金质奖章,并多次被鸡西市、区、乡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工作者,2007年又被评为鸡西建市50周年“热爱鸡西建设鸡西功臣”。
危难之时显身手
将历史的车轮推至1991年的春天,乡领导陪着纪玉荣来敬老院交接。当时的敬老院可谓是煤无一锹、柴无一捆,有的只是240平方米的一栋平房、一个猪舍、一台黑白电视机、一台收音机、两台破铁车,再有的就是几年来积攒的5300余元的外债。当时,14位老人已经吃了4个月的苞米面粥了,并且苞米面也所剩无几了。望着这一群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凄楚老人,她直觉得鼻子发酸,她清楚责任有多大。她对送她来的乡长说:“既然是党组织派我来的,就是对我的信任,我一定要干出个样儿来”。第二天,她回到家里用小牛车拉着行李、衣物和家里的25公斤大米、3麻袋苞米,来到敬老院,一干就是12年。
从这时起,纪玉荣就天天不拾闲,四处跑着忙求援。老人们看见:西太小学来了一些高年级的学生为他们割了一垛烧火柴摆在院子里;西太煤矿捐送了两车烧煤;她又到各村“化缘”,弄来了白灰、水泥、红砖,和敬老院的另一个工作人员刘景群把屋子重新粉刷了一遍,把坡着的门口砌上了水泥台阶;接着,她到市民政局请局长批了5000元钱,和小刘带着两个老人赶着借来的马车上街了,从饭碗、盘子、筷子、水桶、洗脸盆、洗衣盆到换洗的衣袜、床上用品买了满满一车,浩浩荡荡地回来了。那些日子,是敬老院的“年”,老人们像孩子一样欢喜。纪玉荣烧了一锅一锅的热水,给老人们洗澡理发,那衣服被褥上的虱子都要拿笤帚扫……不到1个月,敬老院变了,不光清爽,连人的精气神儿都高了。
纪玉荣琢磨,过日子不能没有底气。她把敬老院抵债的40亩地都要了回来,还划拉了边边角角别人不种的20亩地,起早贪黑地种上了苞米、大豆、红小豆、饭豆、绿豆、地瓜、花生、土豆、茄子、豆角,连做黏干粮的黏苞米都没落下。老人们也都呆不住了,体格好的看见纪玉荣嘴里嚼着干粮就往外走,也扛起锄头跟着。纪玉荣考虑老人没有水果吃,便带着大家在房子周围种上了樱桃、杏子、李子、海棠……她又张罗着抓了猪羔、鸡仔、鸭仔……粮有了,油有了,菜有了,果有了,蛋有了,肉也有了,等以后发展起来,再卖点,还怕敬老院日子不好过吗?几年的功夫,纪玉容硬是把这个别人不愿意拿的包袱,变成了市、区、乡瞩目的亮点。
为节省开支,纪玉容身兼数职,既当院长又当卫生员外兼炊事员,白天处理事务性工作,晚上为老人们清洗衣裤。由于长时间的劳累,她在一次回敬老院的途中竟从自行车上晕了过去,重重地摔在了边沟里……当她醒来的时候,看到自己躺在医院里。当她得知自己的骨头和内脏没有大的损伤时,对前来看望的乡领导和家人说:“院里好不容易弄点救命钱,不能因为我再让敬老院重新背上沉重的债务。”她不顾医生、家人及领导的阻拦,拖着受伤的身子,毅然回到了敬老院,回到了属于她的工作岗位上。
尽一份儿女孝道
面对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纪玉荣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在这些孤寡老人身上。凡是到敬老院来的院民几乎都是年龄较大,身体多病又无儿女照顾。她总是把这些老人当做自己的亲生父母来对待。现如今老人讲究过大寿,这些无儿无女的老人也非常羡慕别人过生日,她把老人们的生日列在自己的办公室墙上,每当有老人过生日,她精心准备,买来生日蛋糕,做上10多个可口的菜肴,带领全体院民一起为老人祝寿,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
1997年春天,院里来了老两口,她想尽办法,最后腾出一个单间作为夫妻间,使老两口如同到家一样,舒适温馨。老人们牙口不好,她每次做菜都尽量炖烂,且做到应时应晌。如遇到老人有病,她都做些可口的病号饭,直到老人痊愈。她还坚持每周为老人改善一顿伙食,逢年过节更不用说。每年春节从三十晚上到十五顿顿都有12个菜以上,在年三十晚上、初一、初五、初七、十五她都亲自为老人们包上一顿饺子,每年的正月廿七属于老年人的人日子,她都为老人们做一顿手擀面条。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她还注重老人们精神生活的丰富,购买了象棋、军棋、跳棋、扑克等娱乐工具供老人们使用。每年夏天都组织老人们到公园、动物园游玩,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由于老人们年纪大,大小便失禁是常有的事,她发现后都及时地进行清洗。79岁的老退伍军人孙忠铃患前列腺炎多年,严重时小便十分困难,非常痛苦。她看在眼里,急在心上,采取双管齐下的办法。一方面买一些治疗的药物;另一方面采用民间偏方配合治疗。她多方打听后,听说用热水洗小便能把尿引下来,她打消了一切顾虑,毅然亲自为老人打来热水,为老人擦洗,直到每一次导完为止,做了即使是亲女儿也难做到的事情。每次看到老人小便后轻松的样子,她都会从心底涌现出成功后的喜悦。
有的老人病重,她就日夜守护在身旁。81岁的院民王镇江突然患脑血栓,因年岁已高,白天派专人看护,晚上她与老人同睡一炕,为老人打针、喂药、喂饭、洗澡擦身,端屎端尿。在王镇江老人临终之际,是她把老人原有的衣服一件件脱下来又一件件把妆老衣服及时给老人穿上。孤寡老人王玉珍因为患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在最后病重的八天八夜里是她一人守在老人的身边,陪伴老人。老人死后,她亲自为老人烧了纸,扛了灵头幡。老人们逢人就说:“我们虽然无亲生儿女,但有纪院长这样的好闺女为我们养老送终,我们知足了。”在她任院长这段时间里,先后有王镇江、杨克珍等18位老人在她的呵护下,带着对人世间的无限眷恋离开了人世。
这里好,我哪也不去了
由于管理出色,服务到位,敬老院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一些外乡的老人也慕名而来。70岁的王得林,就是其中一位。在没有进院前,他曾多次到市里的几家敬老院考察,最后主动要求到红星敬老院安度晚年。来到敬老院后他逢人就说:“这里管理好,院长待人热情,院民风气正,我哪也不去了。”这里先后接纳有西郊乡及市区街道办事处送来的老人10余名。
敬老院虽说是乡办的,但院民的生活费都是由院民所在的单位承担,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拖欠养老费的事儿常常发生。有些单位一连几年没向敬老院拿出一分钱,于是在她繁忙的工作中又增添了讨债的业务。她为了给敬老院节省经费,经常骑自行车往返于市区各单位之间。有时为了找单位领导,她起早贪晚,有些负责任的领导想尽一切办法给解决一点,即使暂时没有,也说几句客气话,也有个别人左推右拖,有时还冷眼相待。有人问她:“你这么大年纪了,而且工资都不能及时兑现,图个啥劲?”她却说:“我是在党旗下举过手的人,谁让咱是个党员!”正是她牢记了党的宗旨和入党誓言,所以才把对党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全部倾注在敬老院的事业之中。
十几年来,由于纪玉荣的精心管理,敬老院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新建成了占地面积2500平方米的市级标准化敬老院。她带领全体院民清理垃圾50立方米,平整操场、路面400平方米,植树400余株,种花20000余株,还建起了活动室,购买了电视机、冰柜,为老人增添了象棋、扑克、麻将、书刊等娱乐学习工具,使老人生活变得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