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5月8日电 1、什么是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之一,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3岁以下婴幼发病率最高,常在托儿所、幼儿园出现暴发疫情。该病好发于夏秋季节,潜伏期一般2—7天,多数病人发病突然,主要表现为发烧和手、足、口、臀等部位皮肤、粘膜出现斑丘疹及疱疹,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患儿常因口腔疱疹破溃疼痛而拒绝进食、流口水。手足口病一般发病后1—2周内就可自行痊愈,极少数患者可引起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弛缓性麻痹、肺水肿等严重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样传播的?
手足口病的传播方式多样,以通过人群密切接触传播为主。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内衣等引起间接接触传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和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咳嗽、打喷嚏、谈话等经空气飞沫传播;如果接触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经水感染,并造成流行。此外,医院门诊交互感染和口腔检诊器械消毒不严格等也是造成手足口病传播的原因之一。
3、怎样预防手足口病?
目前,还没有针对手足口病的特殊预防方法。在该病的流行季节,医疗机构应做好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和诊治,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避免院内交叉感染;疾病控制机构和托幼机构应加强疫情监测,做好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加强托幼机构、小学校的晨检和玩具、用具的消毒。而作为儿童家长,只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就能大大减少孩子感染手足口病的机会。
(1)搞好室内卫生,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不喝生水,不食生、冷、不洁的食物等。
(2)做好孩子日常用品的清洁、消毒。
(3)尽量不要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4)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5)注意孩子的营养,避免日光曝晒,防止过度疲劳,增强机体抵抗力。
4、得了手足口病怎么办?
孩子患病后,为了让孩子尽快痊愈,同时也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家庭和社会健康人群的传播,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孩子出现身体不适,特别是出现手足口病类似的症状后,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接受规范的诊断和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更大的损害。
(2)症状较重,需要住院治疗的,家长要积极配合医疗单位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治疗措施。
(3)症状轻微,不需要住院治疗的,要在医生和疾病控制中心专业人员指导下做好家庭隔离治疗。隔离期一般为发病后15天,隔离期未满的,不能入托或上学;孩子患病期间注意多喝水,多吃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经常用淡盐水擦拭口腔或漱口。
(4)对被患儿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进行消毒处理,患儿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阳光下曝晒,室内保持通风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