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5月14日电 形成了两家上市公司、八家省市龙头企业为骨干的企业集群,拉动县域经济前移十三位
今年初,位于林甸县的大庆天泰生化开发有限公司建设的大庆新加坡马铃薯产业园投产,总投资4亿元的一期工程年产1.4万吨复合薯片和1万吨速食营养粉丝两个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9.3亿元,利税2.1亿元。
天泰生化的老总向记者道出了落户林甸的缘由——看好林甸优质的马铃薯基地,更看好林甸为企业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
这位老总的话代表了林甸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企业的共同心声,也道出了几年来林甸工业快速发展、县域经济位次快速前移的秘诀。
围绕“两豆一乳”,引项目,育龙头,发展壮大企业集群
传统农业县的林甸,过去工业弱小得简直可以忽略不计。县委书记崔莹说:“要想强县富民,发展工业是必由之路,可优势在哪儿?优质的大豆、土豆、奶牛,这些看似平常的独特资源,其实就是我们最大的优势。”林甸人理清了思路,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业发展之路——围绕“两豆一乳(大豆、土豆、奶牛)”,引项目,育龙头,发展壮大企业集群。
为引进乳业龙头落户林甸,县领导奔走于伊利、蒙牛、光明等国内知名乳业之间,最后内蒙古伊利集团在此投资建厂。为鼓励发展奶牛业,县里先后出台多项扶持优惠政策,每年全县农贷资金80%用于投入畜牧业,无偿为企业提供建筑用地9.8万平方米,减免各类税收200万元,4年累计吸储“支牧储蓄”额近1亿元……林甸畜牧业跨越式发展,让当初拒林甸于门外的企业后悔不迭。而伊利占尽奶源先机,逐渐形成了日处理鲜奶800吨的生产能力,去年完成现价产值3.7亿元,实现利税4867万元。
大庆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和大庆碧港淀粉有限公司是林甸县“地产”的大豆和马铃薯加工企业,苦于缺乏资金,一直没什么大的发展。林甸县大张旗鼓对外招商引资,更没忘全力扶持势头良好的本土企业。他们创新思维,运作企业上市谋求突破资金“瓶颈”。县委书记崔莹说:“上市融资其实就是最大的招商引资。”县企拉紧了手,共同面对企业上市的复杂程序、繁琐手续以及高昂的费用。涉及省市外贸、金融、财税、工商等部门,县里主要领导都帮着跑;公司最困难时,县领导出去帮助协调资金。2004年1月,大庆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证券市场公开上市,首期便融资1.7亿元;2006年2月7日,“碧港”在新加坡成功上市。
经过3次融资,“日月星”拿回了16个亿。去年,新上了总投资2亿元的年产1.5万吨蛋白饮料和5000吨高蛋白营养粉项目,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2亿元。2007年,公司实现产值4.96亿元,实现利税7189万元。企业还在大庆高新区建起了大豆工业园,生产大豆分离蛋白、脱脂蛋白、浓缩蛋白等产品,其规模在国内首屈一指。
给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帮助企业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
上市后的“碧港”分别在江苏、内蒙古以及省内的绥棱县投资建厂,已成为国内最大的马铃薯加工企业,目前正全力跻身世界三强。去年,企业新上了年产2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项目,总投资1亿多元。
“碧港”强大的实力、充足的原料,引来了“天泰生化”。企业选择厂址时,看中了花园乡毗邻105国道的这块地,可一个难以逾越的问题摆在面前——企业占地面积大,选中的土地规划上是草原,很难获批。县里召集国土部门实地勘察,确定这片在规划上是草原的土地实际上是重度盐碱地,地上长着稀疏的小草,下雨就积水,刮风就冒烟,碱面飞扬。如果企业能在此落地,不仅盘活了这块盐碱地,还将拉动县域经济和农民增收,县里决定实事求是向上级部门报批,申请修改规划。
“县里领导们谋求发展的激情、热情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让我们坚定了在林甸发展的信念。”天泰生化老总感动地说。企业计划五年时间里建设马铃薯颗粒全粉、可降解马铃薯淀粉食品包装膜等12个项目,全部投资23.9亿元,达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利税15亿元,可带动林甸及周边市县基地种植面积55万亩,农民年可增收3亿元,提供就业岗位2000个,成为拉动林甸县经济发展的“马铃薯”航母。
良好的发展环境让林甸热闹起来了,一个个大项目频频落地,今年,县里又有金圣农业开发公司年产5万吨秸秆成型燃料项目、大庆华宇北药科技开发公司投资1.2亿元西药制剂项目、嵩天淀粉有限公司总投资5800万元年产8000吨马铃薯提取蛋白项目、总投资4000万元年产6万吨马铃薯薯渣饲料项目等一大批项目相继开工建设。
目前,林甸县形成了以大庆天圜日月星蛋白有限公司和大庆嵩天淀粉有限公司两家省级龙头企业和海达纸业、兴海肉业开发有限公司等六家市级龙头企业为骨干的企业集群。2007年,林甸县工业经济实现产值17亿元,同比增长28%;实现利税总额1.56亿元,同比增长18、8%,县域经济排名前移13位。
而这些围绕“两豆一乳”发展起来的龙头企业又拉动了种植、养殖业的快速发展、高效增收。2007年,全县实现奶牛存栏8.5万头,生猪存栏20万头,禽存栏196万只,肉牛存栏4.1万头,实现畜牧业产值9.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60.1%,牧业人均收入2280元,牧业产值占农业比重连续5年超过50%,稳居“半壁江山”。全县发展绿、特色作物面积70万亩,仅15万亩马铃薯,按亩收入810元计算,农民收入可达1.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