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5月24日电 "连擦脸油都给我准备好了!"梳着两个小辫子的杨青云说,"还有书本、水彩笔,我阿婆没想到的东西,同学都给想到了。"
9岁的杨青云是一名来自四川灾区的三年级学生。地震发生后,侥幸逃生的她被送到贵阳的亲戚家暂住。5月19日,刚到贵阳的当天,在社区的联系下,杨青云进入离社区不远的贵阳实验二小就读。
纹川地震灾难发生后,许多和杨青云一样的灾区学生或投亲靠友,或在当地政府组织下,转移到重庆、上海、贵州、江苏等省市学校就读。他们都经历了地震瞬间的惊恐,灾难之后的生离死别。
背井离乡后,孩子们所需要的,也不仅仅是一张平静的课桌。
"灾区学生,我们无条件接收"
来自江油长城实验学校的学生刘虔佚是重庆市第七中学接收的第一个灾区学生。"她的书包、课本以及学习用具被埋在废墟里,来学校时情绪还非常低落。"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长邓宏告诉记者。
学校在了解情况后,决定特事特办,开通了入学"绿色通道":不用交一分钱,20分钟后就办妥了相关手续,由年级班主任老师将她带到课堂读书。此外,所有入读第七中学的灾区学生都免费得到了一整套课本。
来自什邡中学高一九班的范欣怡说:"重庆七中的教材与我原来的学校是一样的,但各学科的教学进度都比原学校快了1章节。老师和同学们都利用课余时间给我辅导,很快就能赶上进度。"
不仅在重庆,其他省市的几乎所有接受灾区学生的学校都特意开辟了"绿色通道"。在贵阳,社区和学校互相配合,努力让每一个来到林城的灾区学生尽快恢复上课。
"欢迎灾区同学"是杨沁馨晶进入第二实验小学三年级六班听到的第一句话。"同学都对我很好,功课也跟得上。"
杨沁馨晶的父母都在四川德阳市地质部门工作,至今仍在灾区一线参加救灾工作。地震发生后,杨沁馨晶和老师同学们在帐篷里住了3天,才被父母"空投"到贵阳的姑姑家。
姑姑家所在的吉祥社区负责人迅速跟附近的贵阳第二实验小学取得了联系。翌日,第一次来到实验二小的杨沁馨晶就直接被安排进了三年级六班。
"只要她们愿意,可以一直免费读到毕业。"贵阳第二实验小学舒校长说:"灾区的学生就是我的学生,只要是因灾到我校求学的学生,能收一个就收一个,绝不推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