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7月3日电 “还记得家在哪里吗?”
“就在北川。”
“城里什么地方呢?”
……
夕阳的余晖下,6岁半的杨君豪(化名)歪着头,总是控制不住地将拳头轻轻地打向8岁杨书浩(化名)的肚皮上———5月12日的那一刻,小君豪亲眼目睹了他的父母被砸在了废墟之中……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夺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也把创伤留给了不幸的一群———孤儿、孤老、孤残。伤痛使人扼腕,命运让人牵魂!
究竟有多少孤儿有待收养?“三孤”们现在何方?他们将面对怎样的未来……灾难一瞬渐行渐远,社会关注与日俱增。
地震“三孤”:一个不断“变化”的数字
绵阳市南河路12号,一幢老旧的5层楼房。楼前拉着的绳子拴着醒目的警示———“危房”。
北川、江油、安县、平武……惨烈的地震发生后,尚未从危楼中撤离的绵阳市民政局,成了吸引无数目光关注的地方。“局里的4部电话被打爆,换了电话也没有用,现在还有两部电话被完全占用,最多隔30秒一个。”绵阳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登竹说,“全是打听和要求收养孤儿的。”
对绵阳市民政局而言,接电话只是不得不付出的精力。在地震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日子,对地震孤儿、孤老、孤残的“统计、核实、安置”依然是这里最为重要的核心工作。
救灾福利科工作人员王莉的桌子上,摆着一叠厚厚的表格,登记着每天“最新”的“三孤”人员统计结果———表格中,是一个逐日变化、牵动无数神经的数字:
5月29日,初步统计的地震孤儿873名,地震孤老1081名,孤残528名。
6月11日,孤儿218名,“疑似”孤儿180名;孤老55名,“疑似”孤老911名;孤残281名……
不断的变化中,“震区的孤儿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王莉说。到6月23日为止,在包括北川、江油、安县、平武等重灾县的绵阳市,共统计到已初步确认的孤儿209人,孤老126人……
不断变化、减少的数字背后,是“三孤”统计工作的步步深入、日益准确,和寻亲工作不断取得进展!
据了解,在地震初期,由于灾区各地都忙着救人,寻亲工作尚未开展,加上部分重灾县相关人员受损严重,只能“大概估算”,或者个别地方没有区分“老三孤”和地震造成的“新三孤”区别,汇总的数据难免重复、放大。5月22日,仅绵阳市,地震“三孤”人数一度被统计为孤儿1697名、孤老660名、孤残1500名!
但是,随着四川各灾区陆续建立“台账”“人头信息”等进行细致确认,加上大量与父母失散的“疑似”孤儿、孤老陆续找到亲人,使“三孤”人数出现显著变化。
就在记者采访的数日前,已被送入福利院的“疑似”孤儿、5岁女孩刘亨晴(化名),迎来了苦苦寻女的父亲———地震孤儿统计表上又减少了一个名字。
“这个数字现在比较准确,因为绵阳的地震‘三孤’主要来自北川、安县、平武、江油等四个重灾县,现在除了北川还有个别乡村道路、通讯没有完全恢复,可能存在统计盲点,其他三个重灾地区统计工作已经较深入、准确,孤老、孤儿的统计数字相对稳定。”王莉说。
孤残人员的数字也在艰难地核查之中。根据绵阳市残联维权科的范永刚收到的最新统计数据,目前绵阳安县、平武、江油三县的地震孤残人员为15人,基本都在本地安置点进行安置。由于北川伤亡惨重,通信不畅,所以还没有准确的孤残报告。
“因为目前大量人员在外就医,情况短时期内很难统计,最后的地震孤残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确认。”范永刚说。
无论是锐减的统计数据,还是民政部门至今紧张地统计、核查,折射了这样一个重要事实:对“三孤”人员的认定,必须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
“以地震孤儿为例,父母双亡才算是孤儿。对于那些父母失踪的孩子,要向社会公示,经过一定的时间依然无法找到,才能由公安机关出具认定地震孤儿的证明。”绵阳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登竹说。
截至24日,四川民政部门已确认的地震孤儿数量为558人,“疑似”孤儿232人;确认孤残数量为1506人;孤老940人,“疑似”孤老857人。其中,孤儿数字比数日前公布的1019人,再次有了明显减少。
震后“三孤”,身处何方?
震后,一首《孩子快抓住妈妈的手》让亿万中国人痛彻肺腑。曾经拥有枝繁叶茂的家庭、如今孑然一身的他们,如今何处依身?
绵阳市区一座小山。转过几个山坡,就看到平地上一排排蓝色板房,这是绵阳八一帐篷学校栖身的地方。在59名学生组成的二年级二班,8岁的杜青(化名)是这个班唯一的孤儿。
这个留着短发、身材瘦小的女孩,曾在北川刘汉希望小学读书。地震后,因为亲属不同意将她送到山东的学校,她5月21日从九洲体育馆转到这所“新家”。
“她很乖,很少哭,平时在这里上学,到了周末,她的爷爷来接她回家。”吴明艳老师说。
在这所帐篷学校,共有数十名像杜青这样的孤儿。
这不是地震孤儿唯一的“家”。在绵阳市梓潼儿童福利院,8岁的杨书浩(化名)和6岁半的杨君豪(化名)已经比较适应这里的生活,看电视、打乒乓球……“阿姨陪我们玩,还有火腿肠吃。”
福利院院长张萍说,这里最初安置了30多个地震孤儿,由于逐渐有人认领,只剩下了8个。“君豪亲眼看到父母被垮塌的房屋夺去生命;书浩现在还能背出母亲的电话号码……”
张萍告诉记者,地震发生以来,社会对于孤儿投注了很大的关爱,国内外慈善机构和个人捐助给福利院地震孤儿的钱款近10万元。目前这家设施条件不错的儿童福利院正在加固整修大楼,“县政府还专门拨款用于福利院的修建,这里至少还能再接纳100个孩子。”记者采访时,福利院的老师正在分发几包印着“UNICEF”(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字样的衣服和玩具。
学校、福利院,都是目前对震区孤儿采取的安置方式之一。来自绵阳市民政局的情况表明,目前对震区孤儿的安置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是委托教育部门代管,在学校中寄宿学习———这占了目前地震孤儿安置的很大部分;二是进入儿童福利院;三是跟随亲属就近安排在集中安置点。
都江堰市社会福利院院长刘萍雷告诉记者,大多数孩子还有爷爷、奶奶、叔叔、舅舅,他们都不舍得离开孩子。现在这家福利院还没有收到没有亲属的地震孤儿。
地震的孤老、孤残的境况同样牵动人心。
从都江堰市驱车近两个小时的泥泞山路,记者见到了在地震中造成下肢残疾的向峨乡孤残人员蒋保明,今年50岁的他正在自己动手修补被震坏的烟囱。
向峨乡干部罗代强告诉记者:“这样的孤残人员,乡里会尊重他们本人的意见,只要他们愿意,可以随时去福利院、敬老院,但他们大多现在还不想去,生活都有保障。”
“我就是想快点修好房子,现在有了低保、残疾专项补助,还可以打点零工,乡亲也照顾我,所以生活没什么问题。等60岁以后再想去福利院的事情。”蒋保明说。
都江堰市副市长王庆说:“目前都江堰统计的地震孤残人员有13个,但大量受伤人员转向外省就医,一时还难以准确统计地震孤残情况。市里已经确定了两家设备最好的医院作为孤残人员的康复中心。”
“早餐:牛奶、鸡蛋、馒头;午餐:豆腐烧肉、黄瓜肉丁、苦瓜炒五花肉;晚餐:稀饭、馒头、蔬菜”———这是绵阳市社会福利院老人的菜单。
福利院院长顾洪勤告诉记者:“这次地震孤老大多还是在安置点生活,来福利院的不多,大部分已经寻到亲人被接走。”在记者采访中,这家福利院中的地震孤老仅两人:董秀珍,90岁,北川城关人,儿女不详;另一名是北川信访局送来的,聋哑人,连姓名也不清楚。但两位老人都已经在福利院条件最好的住所安顿下来。
来自民政部门的情况显示:在地震转移、安置等各项工作中,“三孤”人员都享受“优先和特殊”待遇。不但每天能够领到一斤粮,还有20元的生活补贴。成都等一些地方还提高了相关标准,发放给每人三个月一次性的2000元补助。地震发生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从上海、广州、香港等地来的心理救援志愿者、专家,已进入各个安置点、福利院,帮助“三孤”人员摆脱心理阴影。
未来命运,牵动人心
创伤已经发生,生活还要继续。经历了初步安置之后,孤儿、孤老、孤残们,将面对怎样的未来?
事实上,随着相关确认工作的步步深入,在备受关注的“孤儿”问题上,至少有三个特点已经越来越清晰的显现:
———灾区孤儿的社会收养工作短期内尚不会启动。
“尽管已经做了大量的细致工作,但在身份的确认上现在也只能说是‘初步查实’,仍然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王莉说。这些因素包括:一些伤病员仍在外地治疗;一些群众在外打工;一些信息未完全对接……只有完全查实清楚,对孤儿的社会收养等工作才能启动。
“最乐观的估计,也要在10月份之后。”李登竹说。
近日,四川省民政厅官员再次表示,目前孤儿收养还没有明确的“时间表”。
———孤儿的实际数量可能难以满足社会收养的热情。
在四川,目前初步确认的孤儿数量为558名。在绵阳,确认的孤儿为209人,其中,7至18岁的孤儿占七成左右,6岁以下的29名,婴儿2名。
李登竹说:“社会如此关爱地震孤儿,我们很欢迎,也非常感动,但地震孤儿数量可能并不像社会想像的那么多,即使要收养,也要严格按照规定。不但要征求10岁以上孤儿本人的意见,还要根据亲属优先、遇难学生家长优先的原则,然后再考虑社会收养要求,还要考虑就近为主、异地为辅,省内为主、省外为辅的原则。”
———孤儿收养将设置“门槛”。
据了解,针对很多地震孤儿亲属不愿放弃抚养权的情况,民政部门有关人士表示,孤儿亲属有监护意愿,但生活困难、抚养能力不足的,将给予必要的生活保障,确保孤儿尽可能在熟悉的家庭环境成长。
针对我国一些企业、团体提出收养地震孤儿申请的,一些地方民政部门负责人在采访中明确表示:为了对孤儿长期负责,目前不接受这类收养要求。
据悉,除亲属监护、家庭收养以外,灾区民政部门还将采取家庭寄养、集中供养、学校寄宿、社会助养等多种办法来长期安置。目前,各地通过各种方式,对口资助、助养孤儿的申请络绎不绝,各种捐建学校、儿童福利院的项目也在加紧实施。对孤儿的照料安置只是此次地震“三孤”未来命运的一个缩影。根据我国各地、各级相继出台的有关办法,孤老、孤残将有机构照料、居家照料、亲属照料、社区照料等四种安置方式。
在这些可选择的安置方式里,有关部门已明确对资金保障、生活照料、护理康复、家政服务、精神慰藉以及文化生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据悉,对于地震造成的孤老、孤残人员,一方面,政府将加大投入,兴建城市社会福利机构和农村五保供养机构,提高生活保障的标准和水平。另一方面,在鼓励社会力量兴办社会福利机构、捐资定向资助他们生活的同时,大力推行亲属赡养,积极探索社会人士爱心赡养,签订赡养协议。
“保障‘三孤’人员,首责在于政府。我国本来就有一整套的社会保障体系,地震将使这套体系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我们将集中政府和社会的更多资源,给他们以更多的关怀。”王庆坚定地说,“有强大的国家、政府作后盾,有社会无数的关爱作支撑,‘三孤’人员的未来生活会有充足的保障。”
在灾区各地,对于“三孤”人员的安置设施的捐助项目正在展开;在灾区以外,越来越多的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组织已伸出关爱之手……
让我们共同祈愿:经受地震苦难的孤儿、孤老、孤残们,走出阴影,更加坚强!
让我们共同祝福:孤儿、孤老、孤残,在充满关爱的社会大家庭中,不再孤单,远离震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