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月3日电 2007年,鸡西市教育战线可谓是好事连连,市教育局被列为“黑龙江‘百姓口碑最佳单位’”,并在《黑龙江日报》上进行了公示,在全省树立起了鸡西教育的良好形象;民办外语学校迎来了首批俄罗斯留学生……回顾一年来我市教育战线取得的成绩,让人欣喜,令人振奋。人们明显地感到,我市教育事业正在稳步健康向前发展。2007年,我市以建设国家教育改革实验区为牵动,以发展内涵、提升质量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教育管理,深化课程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积极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稳步提升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在各个方面都实现了有效推进和明显突破。我市将实验区建设纳入“十一五”期间全市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予以落实。相关领导先后几次去北京争取实验区立项,赢得了中国教育学会领导和专家考察组的充分肯定,确定把我市列为全国20个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区城市之一。去年8月12日,中国教育学会在我市召开了实验区启动会议,这是我市教育有史以来的第一次。通过实验区建设,国家在我市建立了20所教师发展学校,指导论证了我市基础教育“促进均衡发展、提升内涵质量”的五个发展策略。目前,实验区建设的各项任务已细化分解为10个课题目标,层层落实到各县(市)区和学校进行探索和实施,正在重点督办,分类推进。
鸡西市还全面启动了师资队伍建设“251231工程”,先后选派110名校长参加了中国教育学会举办的“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班”,参观考察了北京、上海、南京等地20多所知名学校的办学经验和治校方略,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先后两次邀请国内知名教育专家和学科专家,对我市11000多名班主任和语、数、外学科教师进行了专题培训,组织3000多名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教材培训,校本培训参培率达到100%。为加强对教师的技能训练,我市举办了全员参加的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有351名教师进入决赛并获奖。承办了“全省语文精英杯课堂教学鸡西现场会”,先后举办20多次大型教学研修活动。我市还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教师节期间,市政府拿出35万元,对46位名师、名校长和500名优秀教师进行了表彰奖励。我市还加强教师队伍结构调整,通过公开选聘,面向全省招收了53名高中教师。我市继续加大支教力度,2007年新选派140名城镇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解决了农村学校师资薄弱问题。
鸡西市教育系统继续深化课改,认真抓好教育教学管理,全力促进了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启动了“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样本校实验项目”,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高中课改启动会上,我市作为唯一一个地市教育局代表作了经验介绍。我市还不断强化学校德育工作,以体验式德育为核心,制定了《鸡西市“体验式”德育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出台了《全市中小学德育工作实施方案》,构建了纵向衔接、分层递进,课内、课外相互联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验式德育体系,学生受教育面达到100%。
鸡西市还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多渠道融筹教育资金,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市本级向上争取到农村新机制、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长效机制、救灾、校舍维修改造、职业高中建设等专项资金共计2086万元。在设施配备上,我市以新老三室和学生宿舍、食堂建设为重点,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1000多万元,集中建设了市直属中小学新老三室和通用技术教室。目前正在积极向上争取县(市)、区所需的2千万元资金,计划在两年内完成目标。
鸡西市继续积极为学生和家长解决实际困难,时刻把学生的冷暖安危放在心上。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12万名学生全部免除了学杂费,共落实国家和省免除杂费及补助公用经费专项资金3829.6万元,并全部及时足额落实到位。我市还出台资助政策,减轻学生就学负担。全面启动了贫困住宿生、通勤生伙食费和交通费补助工程。市、区两级财政筹资116.8万元,对3352名城市低保家庭和农村贫困家庭住宿生实行了伙食费、交通费补助。同时,还免除了市本级少数民族学校学生的学杂费5.6万元,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的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20.8万元。为全市高中和城市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减免学杂费448万元。我市还加大扶贫助学力度,帮助贫困家庭学生解决实际困难,为13.4万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了资助。
鸡西市还不断优化资源,加强交流,拓展教育发展空间,使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发展实现了新突破。职业教育进一步扩大了办学规模,中等职业学校完成招生6633人,就业率达到95.2%。民办教育进一步规范了办学管理。对市直142所民办学校和培训机构全部进行了检查评估。同时进一步扩大了教育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在合作办学、互派教师和留学生等方面达成共识,签署了合作协议,去年10月至今,已有50余名俄罗斯留学生到我市入学,实现了我市教育对外交流的历史性突破。目前,全市已有10所学校分别与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建立了姊妹校关系,有15名外籍教师在我市民办学校任教。鸡西民办教育在国内、国际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