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8月21日电 8月20日,是汶川大地震发生第100天。
连日来,记者穿行在四川地震灾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耳闻目睹,处处是繁忙景象,处处是勃勃生机。
面对空前的劫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倾力相助下,8800万四川人民以坚定坚强坚韧的气概,自救自立自强,工农业生产正播种着美好的希望:小春粮油增产、大春粮食蔬菜丰收在望,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加288.8元。震后两个月,除593家无法恢复的企业外,四川省规模以上受灾企业全部恢复生产,提前一个月实现基本恢复生产目标;在备受关注的重灾6市(州),77%的受灾中小企业恢复生产。
废墟难挡自救的脚步
地震后,原本秀美的青川满目疮痍。灾后第八天,记者在青川县马鹿乡马鹿村3组见到村民王德富带着妻子和70多岁的母亲在地里抢收小麦,刀起刀落的麻利动作,显示出他生产自救的决心。他的身后是倒塌的房屋。“房屋倒了,人不能倒下!我们多收一袋粮,政府就会少担一份忧!”这位农民掷地有声的话语,如今仍回响在耳边。
在北川陈家坝乡安置点住的两天两夜,61岁的老人赵义富始终都没合上眼。他的大红马,还有3头牛、20多头猪、16只羊……走马灯似的在眼前转个不停。“不行,我得回去。”一路几乎是匍匐在地,整整3个小时,老人终于爬回大山深处的青林村。从那天起,每隔3天,老人都山上山下来回爬6个小时,回村里给牲口喂水。“马能跑运输,猪牛羊价格好了,年底能卖钱。虽说家毁了,可日子总要过下去!”
5月20日晚,在江油、绵阳城区的4900多名桂溪灾区群众全部返回家乡,开展生产自救。桂溪乡树坪村4队的苏奎谈到返乡生产自救时,讲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一个人绊倒了要爬起来,在有人扶你的时候,你自己也得用力支撑。”
灾后第六天,在剑阁县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白龙镇青风村村民罗明生正认真倾听前来指导生猪养殖场建设的县畜牧局局长骞发明为他家做的远景规划,“建成后可以养300头母猪,一年就能出6000多头商品猪……”在广大农村,各县区采取县干部包乡(镇)、乡(镇)干部包村、村干部包户、党员与灾民结对子的方式,帮助指导群众抗灾生产自救。
地震灾害让广元工农业损失严重。广元市委、市政府成立了恢复受灾工业企业生产领导小组,并落实了分管市领导和联系单位负责跟踪服务,采取一切可行措施,使全市规模工业企业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生产。震后20天,该市的启明星铝业、娃哈哈、紫兰坝水电、福润食品等45家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的21.5%。
都江堰市的四川侨源气体有限公司生产的医疗用氧,占全省总需求量的90%左右。从震后第三天起,公司员工连续抢修设备40多个小时,终于生产出第一批合格医用氧,并立即向都江堰市区各大医院免费提供。
5月下旬,九寨沟管理局组织线路考察团进入甘肃考察,就共同打造兰州—甘南—九寨沟旅游通道进行详细研究。8月6日,九寨、黄龙景区向世界重新开放,标志着受到地震重创的四川旅游市场全面复苏。
北川县陈家坝乡,5月底开出流动售货车,6月初帐篷商店开业,6月中旬板房商店建成。截至7月25日,全省12万个受损商业网点恢复经营,灾区商品流通恢复正常。
恢复不是简单的重建
“恢复重建不是简单的重建,应该是更高水平的建设。”震后100天,灾区人民在1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展开了工农业生产的崭新画卷!
突如其来的大地震,对四川工业生产造成重大影响。全省16280家企业受灾,经济损失达1823.3亿元,其中6个重灾市(州)工业损失占全省工业损失的96.5%。地处成德绵经济带的企业受灾最重,企业自救、恢复生产的难度更大。
为尽快恢复工业生产,四川省委、省政府科学决策,有序实施,强化服务,重点帮扶。企业职工不等不靠,纷纷在最短时间内投入恢复生产的战斗。大批煤电生产企业和水泥、钢材、墙体材料等企业优先复产,为全省灾后恢复重建和群众安置提供物资保障。煤、油、运、气以及流动资金等生产要素综合协调,为全省工业灾后恢复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保障。
行走在成都、德阳、绵阳的一些重灾区,记者了解到一大批工业项目的“升级和调整”已列入重建规划,有些已经上马建设。在灾后重建中科学规划城乡各项事业,灾区人民正在把这场灾难转化为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的重要契机。
从工业自强起步,成都崇州恢复重建将做大工业经济规模,力争到2010年初步形成“三大百亿产业集群”。
在被誉为“亚洲铬都”的安县,银河建化集团正抓住重建机会,推动10多个铬盐深加工项目,筹划百亿企业梦想。
如何引导和帮助灾区群众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增收致富路子,从而更好地推进灾后重建?安县县委书记王黎向记者谈了全县灾后重建的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抓住恢复重建机遇,增强又好又快发展的能力,充分运用规划引导和政策推动灾后重建,优先恢复重建交通等重要基础设施,在恢复重建中大力振兴产业。
7月,“彭州蔬菜最牛销售户”余辉昌在政府引导下,对通济镇黄村的400亩蔬菜实现包收包销。到9月份,第一季蔬菜就可上市。同样到9月份,彭州市第一家“标准化蔬菜配送中心”将落成,第一个蔬菜品牌也将出现。发展了30年的彭州蔬菜产业,已经把灾后重建转化为全面打造和提升彭州蔬菜品牌的实际行动。
四川省将今年确定为粮食高产创建年,四川省农业厅在全省71个粮油主产县开展粮油高产创建活动,推广主导品种,展示主推技术,开展主体培训,共建设水稻、玉米、马铃薯、小麦、油菜高产创建示范片113个,示范面积150多万亩。示范区小麦、油菜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86.2公斤和187.3公斤,比非示范区分别高出85.5公斤和30.3公斤。
四川省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推进节能减排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
绵阳市把技术进步与重建工作紧密结合,实现产业调整升级。通过引进国内外先进工艺,购置先进设备,提高工艺装备水平,达到改造提升的目的。截至7月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431.35亿元,同比增长13.7%。
德阳市编制《德阳市灾后重建规划》和9个专项规划以及具体实施方案,全市规划先期启动项目423个,总投资925亿元。截至8月14日,全市共有4141家企业恢复生产,占80.5%,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恢复生产790家,占87.2%。
目前,四川全省受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复产率达到93.4%。6月和7月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同比增长16%和18.4%,分别比5月当月同比增速的3.6%提高了12.4和14.8个百分点。1月至7月,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731.44亿元,同比增长19.7%。
“我们要创造一个新家园,我们的明天将更好。”灾区的父老乡亲,虽经灾难,但却依然迸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