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9月2日电 9月1日早上,三年级学生王林赫在7点的闹钟响过之后,迅速地从床上跃起来,穿衣叠被、刷牙洗脸,从来没有这么快过。他的爸爸妈妈有些惊奇,这在他上学两年可是从来没有过的。以前不仅让他起床要叫好几回,洗漱也是磨磨蹭蹭。
上学从来表现不积极,总说不如上幼儿园好玩。
王林赫把一切收拾停当后,特意打开书包,把一个大文件夹又一次打开翻了翻,自言自语:“我的作业肯定是最好的。”王林赫的爸爸妈妈知道,这是他们的儿子精心准备了一个假期的作业,今天是开学第一天,要交上去。
放假之前,老师留了一项特殊作业,因为假期正好赶上奥运会,要求学生收集有关奥运会的新闻报道,每天写一篇体会,有条件的同学去参加一些奥运活动,比如观看比赛,或者参观与奥运有关的展览。
其实,奥运之前,学校已经举办过各种各样与奥运有关的活动,制作倒计时牌,模拟火炬传递,运动会上模拟各国运动员入场,举办奥运知识比赛等。学习上总是马马虎虎的王林赫那个时候就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放假之后,王林赫成了一个“奥运迷”。他提前把一张印有各个比赛项目转播的时间表贴在墙上,只要在家,电视遥控器就拿在手里不放下。他最喜欢游泳、跳水、乒乓球这几个项目,看到高兴处,还站在床上学着向下跳水的动作,惹得妈妈批评了好几回。
王林赫的一个表姐是奥运会开幕式上标兵引导员,就是那群穿着白色连衣裙,随着节拍不停跳舞欢迎各国运动员入场的女孩。王林赫太羡慕表姐了,能够参加开幕式。他特意去找了表姐,不停地给表姐打电话,询问那天开幕式上的情况,然后把了解到的东西写下来,放到作业里去。
他在作业里写道:“我太羡慕表姐了,能够看到那么多大牌运动员。我也很想练游泳,没准儿能参加奥运会,到时候,该表姐羡慕我了!”
他把每天报纸上刊登的有关游泳、跳水的报道都剪下来,尤其是菲尔普斯的报道,都放在一起。对这个泳坛奇才的身高体重、爱好、打破的世界纪录数据了如指掌。王林赫还自制了一个中国的奖牌榜,每天有变化随时更新。
最让王林赫高兴的是,有一天,爸爸拿回两张女子马拉松赛的比赛门票,他终于走进了壮观的鸟巢。他用心把自己打扮了一番:脸上左右各贴一张国旗和奥运五环旗的贴画,头上系一条“中国加油”的红带子,手里举着国旗和福娃的小旗子。运动员的奋力抢先、现场观众的声声呐喊、“鸟巢”的十万观众的宏大气势让王林赫激动极了。
有了“鸟巢”的奥运门票,简直给王林赫的作业锦上添花。这张奥运会门票和自制的奖牌榜放在厚厚的文件夹的最前面。王林赫觉得从来没有这么盼望着到学校去,因为返校时,老师说过要评比作业,获胜者会得到一块老师发的“金牌”。
“奥运给了我们一次改变教育观念的绝好机会”
9月1日上午,北京崇文小学开学典礼仪式上,同学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一位特殊的客人:奥运会开幕式上,八位高举圣洁的奥林匹克五环旗步入国家体育场“鸟巢”的执旗手之一郑凤荣。
50年前,郑凤荣跃过当时的“世界第一高度”——1.77米的横杆,成为世界体育史上第一个打破田径世界纪录的中国人,也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位打破世界纪录的女性。
今年71岁的郑凤荣已经可以做这些小学生的奶奶了,但她依旧精神勃发。她在开学典礼上告诉孩子们,北京奥运会的火炬虽然熄灭了,但是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依旧在传播,绿色、人文、科技奥运的承诺还将继续。
20多个班的代表集体承诺:“继续奥运精神,争做阳光少年。”
“奥运会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他们通过观看比赛,看到运动员通过奋斗、拼搏,会直接受到体育精神、民族精神的鼓舞,这比我们多少说教都有效。”崇文小学校长白淑兰谈起请郑凤荣来给孩子上奥运后的第一课的想法时说,“我们不光要让孩子看到、知道金牌,还要让孩子们知道金牌背后的付出。要让他们从对体育明星的崇拜,转化成对运动项目的喜爱。”
她说:“奥运给了我们一次改变教育观念的绝好机会。当然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很好的结合。”
在上周五召开的新生家长会上,白淑兰已经给家长们上了一课。她举了菲尔普斯的例子,本来是从爱好出发治疗多动症,但是由于科学的训练和正确的引导,把一个调皮的孩子培养成了一个泳坛奇迹。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如何从孩子的兴趣出发,引导成一种学习的动力,之后再让他们一步步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最后是实现人生的价值。要让学生知道每个人都能实现他的价值。
“从马拉松比赛中,我们也能有好多感悟。孩子的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家长而言同样是一场长跑,所以不要只从短期看孩子的收获和成败,谁能坚持跑到最后,谁才是成功者。而且整个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全面成长的过程。”白淑兰强调说,在这个引导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最重要的是让孩子知道一个人到达顶峰和终点之前,最长的时间是在默默努力中度过,不要让孩子沉醉在幻想之中。
除了郑凤荣参加开学典礼,拿过两届奥运冠军的杨凌也来到孩子们中间。“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知道,奥运的光环不会总笼罩在一个人身上,任何事情都在发展之中。不过,只要努力了,就会得到回报。”
要让孩子知道体育比赛需要智商、团队和科技支撑
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在看到中国体操队的几个小姑娘在高低杠、双杠、鞍马上上下翻飞,最后站在了领奖台上,就要去练体操。她看过纪录片《筑梦2008》,知道这几个小姐姐都是苦练了好几年。小女孩发誓:“我也可以三年不见妈妈,最后拿到金牌。”
一个8岁的男孩,看到国家拳击队队员邹市明以极短的时间结束了中国拳击无奥运金牌的历史,向爸爸妈妈提出要求:要去上体校,将来也当世界冠军。
对于儿童这种观看奥运比赛后产生的最朴素的想法,朝阳区新源里小学的大队辅导员梁秋勇已经想好了如何引导小学生们进入“后奥运时代”。
新源里小学是一所体育特色校,也是一所招收特殊儿童,推行融合教育的学校。曾有两名学生在2007年上海特奥会获得金牌。学校操场上新设的足球壁上,印有几十位中国足球元老的足印。
“我们开学后,小足球队要继续训练比赛,还要推行阳光体育工程,争取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参加一项体育运动。”梁老师说,这些都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把观看奥运比赛产生的爱国热情转化为动力,投入到丰富的课外活动中去,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在这些具体的体育运动中,梁老师准备多用运动员成长的事例,让小学生们知道体育不是简单的运动,要想取得好的成绩,运动员要有发达的智商,还要有强大和科技支撑。
“我得给他们好好讲讲"水立方",讲讲运动员为了提高速度,身上穿着高科技的游泳衣。”梁老师说还要让孩子们知道,体育比赛的获胜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而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