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0月3日电 国庆节期间,记者来到重庆市一些农村地区,走访了一些农民,了解他们对于农村节日文化市场的愿望。
想结束“在外打工,回家打牌”的日子
每年的五一节、国庆节时虽然没有出现春节那样的“返乡大潮”,但由于假期充足,许多在家乡附近打工的农村青年纷纷回家过节,和亲友们小聚。记者调查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尤其是农闲时节,许多人只能选择喝酒、打牌,或是到城乡接合部的网吧消磨时间。
“这些年来本地经济发展很快,许多年轻人‘离土不离乡’,都在主城区或县城里打工,过节时有不少人回来耍。但他们的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重庆市璧山县大路镇高拱村支部书记廖万碧说,“年轻人回家后基本都是三五成群地喝酒、斗地主、打麻将。”
家住重庆市江津区界石镇的农村青年阮红说:“农村开展文化生活还是条件有限。比如我在外地时经常读读报,但在农村买书报就不方便。无所事事之下,也只有邀约朋友喝酒了。”在采访中,一些进城务工青年向记者戏称,自己是“在外打工,回家打牌。”村民们也开玩笑说,平时年轻人打工不回来,村里冷冷清清,一回来则又“乌烟瘴气”。
为丰富年轻人的假日文化生活,重庆各地党委、政府都想了不少办法。一些村镇利用“农家书屋”,鼓励年轻人抽空读书充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重庆市渝北区双龙湖街道鹿山村一所农家书屋的管理员刘福万告诉记者,书屋建起来后,过年过节期间都有许多年轻人来借书,其中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的书籍最火,小说、杂志等也很受欢迎。
“那些演戏、放电影的要多来”
国庆节当天,70岁的重庆市江津区农民钟德召到重庆主城探亲,顺道去著名的瓷器口古镇看了一出川剧。他感叹说:“现在想在农村看到川剧很不容易,也只有在这种‘风景区’才有了。”
“以前逢年过节,乡镇都会有一些节目,时不时还有电影放映队来放露天电影,现在渐渐地都没有了。”62岁的重庆万州区三峡移民王前英告诉记者,现在过年过节也就是全家人一起吃顿饭,谈不上什么文化生活。“希望今后那些演戏、放电影的能多来点。”
记者调查了解到,目前不少文化遗产正面临危机,出现专业缺档、人员老化等现象。一些农村中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文化活动逐渐淡出文化市场,使得他们的节庆文化生活枯燥乏味。以川剧为例,目前重庆各个区县的川剧团已经大多倒闭,有的农民几十年看不到川剧。在采访中,有农民告诉记者:“我家有音箱,也买得起电脑,但是却不知道拿来播放什么。”
为此,重庆市有关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解决农民“看戏难、看电影难”的问题。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截至今年6月底,30个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已有10个台站在重庆开通播出。“农村电影放映惠民工程”也在加速,重庆市数字电影地面卫星接收站建设已经完成,并为永川、合川、南川、江津等区县配备了数字电影放映机55套,培训农村电影放映员60名。此外,重庆还建成了12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另有一批文化站正在建设之中。
前不久,重庆市垫江县新民镇双河口村还利用当地的村活动室,建起了“川剧活动站”,以方便戏迷们表演切磋。村支部书记董晓平说,希望借此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同时培养些民间艺术骨干,保持川剧的生命力。
“节日文化市场,我们也想创造些效益”
在采访中,一些农民向记者表示,现在文化经济越来越红火,自己也不甘心闲着,希望能在假日文化市场上唱唱主角,创造些效益。
今年国庆节期间,重庆举办了多场大型文化活动,其中九龙坡区举行了重庆市第四届花卉博览会,在国庆长假第一天便接待了游客5万人次;大足县举办了“龙水湖露营音乐节”,龙水湖和大足石刻仅一天之内便分别接待游客3.56万和0.52万人次,同比分别增长978%和17%。这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使得当地农民觅得了商机,增加了收入。
“现在城里来玩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有钱赚。”在重庆市南岸区农村经营了农家乐和书店的阙伟说,“今年国庆节期间,我预计收入比去年同期要增加个一两成。”
与此同时,记者走访发现,农村文化市场中仍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无证经营、不正规演出、迷信活动等仍然广泛存在。重庆市渝北区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文化科负责人邱菊表示:“在目前的农村文化市场仍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现象,例如无证照经营、销售盗版音像制品和书刊、进行庸俗、迷信活动等。”
邱菊说:“目前,我们一方面积极送健康有益的文化下农村,另一方面加强了对目前农村节日文化市场中违法违规现象的监管,健全各项管理制度,积极引导农村群众的文化消费,保持农村文化的健康、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