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0月30日电 在刚刚揭晓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选结果中,贾平凹的《秦腔》、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的《暗算》、周大新的《湖光山色》四部作品榜上有名。我省作家迟子建,亦成为惟一一位获此殊荣的东北三省作家。
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创作而设立的,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每四年评选一次,被视为中国文学界长篇小说类的最高奖。本届茅盾文学奖作品的评选范围是2003年到2006年出版的13万字以上的长篇小说。经过初评共有24部作品入围最后终评,包括莫言的《四拾壹炮》、杨志军的《藏獒》、王蒙的《青狐》、毕飞宇的《平原》、史铁生的《我的丁一之旅》、王立纯的《月亮上的篝火》等。为做好评奖工作,中国作协组成了以铁凝为主任,陈建功、李存葆为副主任的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历时六个月,通过初选小组的遴选以及评委会的终评程序,四部获奖作品脱颖而出。
迟子建是中国作协第六届全委会委员,黑龙江省作协副主席,一级作家。她1964年出生于中国的北极村——漠河,童年在黑龙江畔度过。1984年毕业于大兴安岭师范学校,1987年入北京师范大学与鲁迅文学院联办的研究生班学习。1990年毕业后到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工作至今。她198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五百万字,出版单行本四十余部。曾三获鲁迅文学奖、澳大利亚“悬念句子文学奖”等多种文学奖项。作品有英、法、日、意大利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在《收获》杂志上登载,并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05年12月出版以来,受到读者和评论家的热切关注。这是我国第一部描述东北少数民族鄂温克人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的长篇小说。作品以最后一位女酋长的一天讲述了一个民族一百年的历史,展现了这个弱小民族顽强的抗争和优美的爱情。被评论界称赞为:语言精妙,以简约之美写活了一群鲜为人知、有血有肉的鄂温克人。以小见大,以一曲对弱小民族的挽歌,写出了人类历史进程中的悲哀,其文学主题具有史诗品格与世界意义。
迟子建将小说的结构比作四个乐章:《清晨》单纯清新,悠扬浪漫;《正午》沉静舒缓、端庄雄浑;《黄昏》疾风暴雨,斑驳杂响;《尾声》和谐安恬,满怀憧憬。她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唱的一支苍凉的长歌。2004年8月,迟子建专程到根河市,通过追踪驯鹿的足迹找到了山上的猎民点,找到了笔下女酋长的原型,倾听她们内心的苦楚和哀愁,她被女酋长和女萨满的生命观深深打动了。之后用三个月的时间集中阅读鄂温克历史和风俗的研究资料,做了几万字的笔记。
迟子建说:《额尔古纳河右岸》浸透着我对历史的思考,当然这种对历史的思考不是孤立和割裂的,它与现实还是有着很大的关联。我觉得仅仅凭吊历史是没有多大意义的。能把历史作为“现实”来看待,作品才会有力量。在我眼中,真正的历史在民间,编织历史的大都是小人物。因为只有从他们身上,才能体现最日常的生活图景,而历史正是由无数的日常生活画面连缀而成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虽然只有20多万字的篇幅,但我在里面讲述的却是鄂温克的一个部落近100年的历史,而且舞台只有一座,就是额尔古纳河右岸的森林,写作的难度也就更大一些。它其实是我的中短篇小说在艺术上的一个延伸,不同的是,写作这部长篇时激情更为饱满,其中浸润着我对那片土地挥之不去的深深的依恋之情和对流逝的诗意生活的拾取。我其实想借助那片广袤的山林和游猎在山林中的这支以饲养驯鹿为生的部落,写出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遇到的尴尬、悲哀和无奈。
据悉,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将于11月2日在茅盾故里浙江桐乡乌镇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