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发时间:
2008-11-14
|
|
东北网鸡西11月14日电 我与《鸡西日报》结缘已半个世纪了,从1958年开始,我既是忠实的读者,又是业余的通讯员。可以说日日、月月、年年阅读《鸡西日报》,我也不时地给报社投稿,写些通讯报道、杂谈、散文等,几十年累计有几百份之多。《鸡西日报》对我来说不论对工作、学习、生活、联谊都受益匪浅,它成了我离不开、忘不掉的良师益友。
回忆与《鸡西日报》五十年的历程,从读者到通讯员,有过不寻常的经历,就我的写作投稿过程大体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58年至1966年,我当时在市二中、五中工作,工作的需要组织学生读报、学习时事,班班订阅《鸡西日报》,由班干部负责领读。我这时还写些反映学校师生学习生活的动态、通讯报道和杂谈之类稿件。第二阶段从1980年至1983年,我在市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为了反映鸡西教育的教学及事业发展情况,向报社投了几十份稿件,以通讯杂谈居多。第三阶段从1992年至1997年在统战、政协部门期间,主要投送散文、论述、论文、漫谈、回忆、随笔之类的文章。1998年5月退休之后,笔耕不辍、继续为《鸡西日报》写些散文、评论等文章。这是我人生的足迹、生活的纪录、往事的漫忆、岁月的随想、年华的积累,有近百篇在《鸡西日报》副刊、夕阳红、青少年广场等栏目发表。
鸡西日报社的几届领导和编辑对我也十分厚爱,几十年投寄的稿件,特别是近十几年的稿件,发表率较高。
总结起来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鸡西日报》是我学习吸取文化营养的源泉。我几乎每天必看《鸡西日报》,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报纸刊物发行有限,《鸡西日报》作为鸡西市委的机关报,可读性比较强,内容既有广泛性,又有地方性,知识面广,从阅读中获得丰富的知识。
《鸡西日报》是指导我工作不断前进的“加油站”。不论是在学校或是在教育、卫生行政部门,统战、政协部门工作期间,有关教育、卫生的信息报道有关经验和理论,对指导工作很有借鉴意义。
《鸡西日报》是提高我的写作能力,展示写作水平的园地。我开始写通讯,不知道怎么写,而是采取照葫芦画瓢,按别的通讯报道模式填内容,可以说是模仿式撰写,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从不懂到熟悉,由简单写通讯到写其他体裁,实现了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跨越,这完全得益于报社各位编辑的修改、补充、使其完善。
《鸡西日报》是我与学生、同志、朋友交流的工具。工作五十多年结识众多学生、同志、朋友,由于工作关系互相很少联系,往往我写的文章在日报上发表,他们看到后,对我有所了解,见文如见人,感情在相互沟通,密切加深。 我必读和热爱《鸡西日报》,在《鸡西日报》六十华诞之际,我写此文以示祝贺,也以此作为我对《鸡西日报》报庆最好的纪念。
|
|
来源:
鸡西新闻网
|
作者:
赵连文
|
编辑:
陈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