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1月25日电 “宽敞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椅、微机,远程教育设施样样俱全,掌握着全新教育理念的教师正在授课……”这是日前记者在鸡东县下亮子学校看到的。若非亲眼所见,谁会相信这是一所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其实,这只是鸡西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点。目前,我市的215所农村中小学校已基本达到了这样的标准,10.32万农村学生正和城里的孩子们一样,享受着优质的义务教育。
鸡西市十分重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近年,鸡西市确定了以标准化学校建设为载体,城乡统筹、县域为主、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内涵质量的总体思路。在发展要求上,坚持“三个原则”,即在均衡发展上不搞削峰填谷,不搞平均主义,不搞整齐划一,因地制宜,因校施策;在发展定位上,实现“三个转变”,即使教育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从重点发展向均衡发展转变,从同质发展向特色发展转变,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名学生;在发展目标上,到2010年,市辖区和各县(市)学校及部分基础较好的农村学校,全面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义务教育阶段校际间的差距明显缩小,整体办学质量不断提高;到2012年,50%以上的农村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到2015年,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部完成标准化建设,使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区域、城乡、校际、群体间基本达到均衡发展,真正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好学”。
实施集中办学工程,让城乡孩子享有同等的办学条件。近年来,鸡西市投入2亿多元,先后调整、撤并薄弱学校480所,完成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学校172所,新建校舍36.7万平方米,全部消除了中小学D级危房,基本形成了每个乡(镇)有1所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或1所小学和1所初中的办学格局。去年,我市又投入2418万元,基本完成了学校新“三室”建设。截至目前,全市中小学生人均校舍建筑面积达到5.8平方米;人均图书小学生15.3册、初中20.1册。县域、城乡、校际之间的硬件差距不断缩小,物质资源趋于均衡,有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甚至好于城镇学校。
实施信息技术建设工程,让城乡孩子享有同等的学习资源。近几年,先后投入5800多万元,建成了鸡西教育信息网和鸡西教育研修网,远程教育已覆盖全市所有城乡学校,我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在农村中小学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城市。今年,又投入380多万元,建设了覆盖全市教育系统的鸡西教育专网。通过网络研修、在线课堂,每天有上百节课和上万G的网络教育资源即时传输到全市城乡中小学校,有近万名师生在校内同步听课学习。现在,全市100%的城乡中小学都建设了多媒体教室,100%的城乡中小学都接入了宽带互联网,100%的城乡中小学都能有效应用信息技术。
实施城乡教师共同提高工程,让城乡孩子享有同等的教师资源。通过开展“双百”、“双带”、“双聘”活动,促进城乡教师共同成长。“双百”,就是每年选派百名农村教师、校长到市内名校“跟班跟师”培训学习;选派百名以上城镇骨干教师支援农村教育。政府每年列专项200万元,用于城乡教师和校长到北京、上海等地接受高层次业务培训,3年内全市所有中小学校长将到省内外名校轮训一遍。“双带”,就是成立了名师、名校长协会,建立了“一带五”对口帮扶制度;实施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对口帮带活动,政府每年列专项30万元,用于名师、名校长带农村教师、校长,已有118所城乡学校结成了帮带对子。“双聘”,就是中小学校长实行聘任制,中小学教师实行聘用制。
实施内涵质量建设工程,让城乡孩子享有同等课程资源。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政府投入资金,先后改、扩建8所中学,增添各种专用教室136个。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我市把“一校一品,特色办学”作为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确立了“让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课程,用不同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的课改理念,引导学校科学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目前,各校根据自身实际已相继开发出学科延伸类、科技发明类、社会生活实践类、个性特长类、人文素养类等校本课程400多种,不仅形成了特色,有的还创出了品牌。
实施规范管理建设工程,让城乡孩子享有同等教育环境。为促进教育公平,我市在全市统筹调配生源,根据学校规模,重新划分了学区,小学和初中全部实现就近入学;初中升高中,我市把省级示范高中的招生名额全部进行定校分配,保证所有学校都有学生进入省级示范高中学习,实现了生源配置上的均衡。从今年起,我市还把现有的20所公(企)办民助中小学收费学校,全部转制为公办学校。目前,全市适龄儿童入学率基本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8%;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8%以上;初中和小学辍学率分别控制在1.24%和0.25%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