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发时间:
2008-11-29
|
|
闯关东的哥仨赵连春、杨兴东、毕月涛发了财后,雄心勃勃干起的工厂———裕记火磨,成为鸡西地区最早的民族工业之一,更是最早引进国外技术设备,采用先进生产工艺,创造自己的企业管理办法的企业。
哥仨是1925年与丹麦客商谈妥买卖的,他们拿出绝大部分蓄存,又卖了“东元茂”货栈,才凑够了买火磨的900吨大豆。第二年秋天,机器是经苏联运到海参崴,直到冬天才运到了当壁镇。但当时当壁镇可耕地不多,为了充分利用火磨,哥仨决定把工厂设在半截河(现鸡东县向阳镇),并花重金在当地买下了900方(长宽各1里为1方)土地。
设备主体是米面加工部分,由输送带、风筛、升降机、扒皮机、粉碎机、筛面机及泵秤、装袋机等组成,另一部分是发动机即蒸汽机,还外带一台供牵引用的拖拉机(当时叫火犁)。全套宏大的设备由火犁拖着,一路走来,浩浩荡荡。这台火犁以后在半截河开荒、翻地中又立下汗马功劳。
技术人员是重金聘来的两个苏联人,一个叫瓦西里,另一个名字不详。机房(坐落在现向阳镇粮库院内)的建筑分两大部分,前面是南北走向的一栋机房,长20米,宽15米,一色青瓦,房屋四角均有飞龙翔凤式的翘首装饰;后面主体机座全部用高标号水泥浇铸,长宽各为20米,机房高约25米。附属建筑有一个高30米的大烟囱,是用几节粗大的铁管焊接而成,十里以外都可看得清清楚楚。后来苏联红军对日作战,就首先向它开过两炮。
从下决心办厂,购买机器设备,到选址建设、安装历时数载,1929年春,裕记火磨在人烟稀少、村落稀疏的半截河静静地点火开工了。然而,伴随着它轰鸣声声,半截河的开发进入了崭新的时代。仅几年时间,村村落落从无到有,由小变大,人烟日趋稠密。人多、地多、粮多,特别是小麦的充足供应和山东三兄弟的苦心经营,很快把裕记火磨推向鼎盛时期。
|
|
来源:
鸡西新闻网
|
作者:
|
编辑:
常帅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