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谭大学在簸瓜子。记者 郭洪超摄 |
东北网鸡西1月5日电 头戴黑色棉帽子,身着黑色厚厚的棉袄、棉裤,穿着自制的大棉鞋,一个中年汉子在冬日的阳光里忙碌着,称瓜子、找零钱、簸瓜子、打招呼。“大学,早啊!”、 “你媳妇咋没过来啊,去上货了吧”、“大学,帮我照看一下雪铲子和垃圾车,我们吃完饭就回来”……这是2009年1月1日一个阳光灿烂的上午,鸡冠区劳动路与南园街交叉路口处居民楼附近的一个场景。谭大学,安徽阜阳人,47岁,现在以卖瓜子炒货为生,曾种过地、干过泥瓦工。1988年投靠鸡西二道河子煤矿舅舅家,在恒山区红旗乡附近的一个个体小煤矿下井采煤。
1989年8月14日,谭大学一辈子也忘不掉的一个晦暗日子。因煤矿冒顶事故,他失去了右小腿和右脚,颈椎严重错位,随时有瘫痪的危险。经热心人引荐,矿总院一位72岁高龄的专家亲自主刀手术,谭大学的颈椎得到了及时复位。
生活的残酷打击,曾让谭大学心灰意冷并产生了自杀的念头。他给自己偷偷准备了6包老鼠药放在了炕席底下,幸亏他媳妇及时发现才把他从死亡边缘拽了回来。
能下地走路的谭大学在媳妇和左邻右舍的鼓励下,开始在二道河子矿菜市场卖起了蔬菜和水果。
“那时候我可自卑了,卖水果时,总是把拐杖藏起来,把残疾的腿脚遮挡起来,就怕人家笑话我啊。”朝不保夕的艰难日子,让两口子想起了卖瓜子,从市一百门前到保险公司附近,开始有了他两口子忙碌的身影。
2004年的夏天,夫妻俩找到了现在的这个地方。起早贪黑、奔波上货、架锅炒货、用心琢磨,谭大学的瓜子生意开始慢慢地火了起来。如今,每天14个品种,几百斤各种炒货,几十块钱的收入,维持生活,已经没了问题。到去年,断断续续缠绕谭大学近20年的债务已全部还清了,谭大学感到了幸福生活开始慢慢地走近了自己。
“能有今天,不是命好,是我遇到的人们太好了!”谈及往事,谭大学唏嘘不已。
从瘫痪在床的那时候开始,周围一些热心人帮助他,照料他,给他家送米送面送衣服送取暖煤。卖水果、卖瓜子时帮他进货卸货;家里没人时,左右邻居帮他照看家门;没有钱进货,只要谭大学吱一声,他们二话不说就把钱借给他。前些日子,他急需几千块钱进货,就去找一位经常关顾他瓜子摊的张婶,她领着大学去银行取了5000元钱。“人家连儿都没打,真是张嘴就掉豆啊,像这些好心人我谭大学遇到的太多了。”他告诉记者,一些执法部门的人在了解了他的情况后,也都热心地帮助他。晚上回二道河子时,一些家什没地儿放,附近的超颜美容院店主爽快地帮他保管,并给他配制了一把房门钥匙。
卖瓜子之余,谭大学总是不停地端着簸箕簸着瓜子,一天下来,至少要簸出好几斤瘪瓜子,30多块钱也就簸掉了。“你这么做不心疼吗?”记者问道。“这有啥可心疼的啊,人家对我那么好,将心比心,我做不了什么,只有炒出最好的瓜子,来报答我的回头客。这样我的心里才踏实。”
每次卖瓜子,大学的秤杆子总是要翘得高高的,完了,还常常抓一小把扔进人家的口袋。
去年汶川大地震,报社组织员工捐款。令全体报人吃惊不已的是,在募捐箱里第一个放进50元钱的是听到捐款消息急冲冲赶来的谭大学。“没啥,真的没啥,人家汶川那里都难到那个样子了,咱捐点钱是应该的。这个社会对我谭大学帮助得太多了,我做点贡献也是应该的。”
2004年9月份的一天,不擅长喝酒的谭大学喝醉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刻。抚摸着儿子的大学录取通知书,谭大学幸福地哭了,好长时间,这幸福的泪水总是湿润着他的眼眶。农民父亲之所以给他起了个“大学”这个名字,就是为了望子成龙,结果谭大学只念到了高中。今天,自己的儿子圆了自己当年的梦想,他怎能不高兴?“孩子现在在山东滨州一家氧化铝企业做电工,一个月能挣1500多块钱,养活自己是没问题了。”谈起儿子,他很满意。二姑娘在浙江嘉兴打工,也算是能自食其力了。老三也是个儿子,现在在鸡西第四中学上高一。“现在就属他让我们操心,我两口卖瓜子忙活一年,除了生活费,赚的钱基本都用在他身上了,就是为了再培养出一个大学生来。”望着堆满眼前的各种炒货,谭大学笑眯眯的双眼又透出殷切的期待。
“大学这两口子真不错,能吃苦,心地善良,小小的瓜子生意能做到这样火,已经挺了不起啦!”一位曾在恒山区政府工作过的退休老同志听说记者在采访谭大学,就停下脚步赞不绝口地夸起来。
“大学啊,多穿点啊,大冬天的一站就是一整天,可别冻坏喽。”附近一位老大娘经过这里时爱怜地叮嘱着忙碌着的谭大学。“嘿嘿,没事,我穿的厚着呐,您老走路时也小心点儿,这两天下雪,路滑啊。”大学以感激的目光回送着老人的关心。
“和二十年前相比,能有今天幸福的日子,我真的很满足啦。今后有什么打算,我还没怎么想好,我现在最想做的就是把瓜子炒得更好吃,让我的回头客越磕越香甜,我也就心满意足啦!”一边聊着,大学又习惯地端起了簸箕。
到午饭时间了,端着一大海碗热气腾腾的大粥,谭大学吱溜溜地喝着。望着人来人往的南园街,他很开心,因为,这里拥有属于他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