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1月6日电 "翻岩喷雪,溪皆如白鹭群飞。一溪悬捣,万练飞空。"这是1638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笔下的贵州黄果树大瀑布。
"贵州是生态之省、歌舞之省、文化之省、欢乐之省。"这是世界旅游组织对贵州的称赞。
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年确定为"中国生态旅游年"。素以"生态良好、景色优美"著称的贵州,将趁"生态旅游"的东风,让"苗乡侗寨"和"瀑布岩溶"原汁原味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苗乡侗寨"绘出原生态的人文景观
贵州的苗族和侗族人口约占全国总数的一半,"苗乡侗寨"是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苗乡侗寨"里珍藏着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个国家级生态博物馆、3个中国民间艺术之乡、3个中国民间绘画之乡、4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贵州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持着多样化和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特点,这将是贵州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贵州大学区域文化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陈昌茂说。
在陈昌茂看来,贵州省由于山势河流的自然分割,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特点。而部分少数民族依靠自然、尊重自然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少数民族所建立的文化成为了生态环境的一部分。
"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最令我难忘的是几乎每天都有节日,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斗牛赛马、吹芦笙、踩铜鼓、赛龙舟等。苗族'飞歌'高亢嘹亮,侗族'大歌'气势恢宏。"江苏的游客汤彦说。
确如此言,据了解,贵州有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等18个世居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8.9%,每年五彩缤纷的民族节日达上千个。
"瀑布岩溶"构成天然的生态"明信片"
贵州省位于我国西南喀斯特区的腹心地带,80%以上的县、市为岩溶地区,喀斯特发育强烈特殊的地质结构以及在此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岩溶植被,形成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集瀑布、溶洞、峡谷、高山、森林、温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
贵州省中国旅行社综合部经理徐文波说,贵州省部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自然环境受人类的影响和破坏较小,大部分地区仍是青山绿水,保持了生态的完整性和原始性。
经过20多年的旅游开发,贵州现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1个,国家5A级旅游区两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7个,国家地质公园6个。亚洲最大的黄果树瀑布,"溶洞之王"织金洞,"地球的伤疤"马岭河地缝,这些都是鬼斧神工的大自然赐予贵州这片神奇土地的生态奇观。
"目前贵州已经建成'贵阳至福泉至都匀至三都至荔波'等一批生态旅游线路,正逐步推出高原喀斯特生态、丹霞桫椤生态、苗侗文化生态等特色生态旅游品牌。以贵阳息烽、黔东南剑河、遵义枫香为代表的温泉旅游,乡村游、探险游、节庆游、民俗文化游、休闲避暑游,这些旅游方式都展现着贵州独特的魅力。"徐文波说。
"自然、健康、安全"的生态旅游目的地
贵州优良的气候资源是"自然、健康、安全"旅游的保障,避暑之都贵阳、"凉都"六盘水早已声名远播。
"可以用'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来形容贵州的气候,自小在'四大火炉'长大的我真的不想走了。"在贵州工作的武汉人肖春花说。
"虽然贵州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景观,但并非只要旅游资源是生态的,任何方式的旅游都是生态旅游。"陈昌茂说,"生态旅游要在旅游资源的生态性和旅游方式的生态性之间找到一个结合点或者说平衡点,不以毁坏生态资源为代价,形成旅游与环境的和谐统一。"
"贵州的工业化发展相对缓慢,生态资源保护较为完好,因此'中国生态旅游年'的主题最能体现贵州旅游资源的特色。贵州的旅游业虽然起步相对较晚,却赶上了好时机,在景观建设布局和旅游接待设施建设中突出生态化,将使旅游业成为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绿色产业。"陈昌茂说。
"以前来贵州旅游,接待设施落后是个问题,现在住在乡村旅社、农家民居里,虽然没有星级酒店的豪华,却感受到纯正的风土人情和自然意趣。"多次到贵州草海旅游的四川人王伟说。
2008年,贵州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85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50亿元。"2009年,贵州将以'中国生态旅游年'为契机,将一个'生态的贵州'呈现给中外游客。"陈昌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