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子车、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采煤沉陷治理、煤矿棚户区改造、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重点优抚对象“安居工程”……近年来,鸡西市大手笔、创造性地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或开全省先河,或全国首创,万千百姓受益良多。
财政一举消除“老大难”
近年来,鸡西财政以民生为主线优化支出结构,民生支出年年攀升。2008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实现34.6亿元,政府直接投入改善和保障民生资金14.2亿元,比上年增加7.7亿元。
抓住政策契机,市政府千方百计克服困难,通过借款、贷款、调动间歇资金等措施,共筹措匹配资金22642万元,争取国家和省补助资金27671万元。日前,涉及各类国有并轨、非并轨和集体企业386户、职工51313人、涉欠金额50313万元全部发放到职工手中,历史性地一举消除“老大难”。
“民生之本”节节攀高
就业是“民生之本”。靠加快发展、落实政策、搭建平台、提高技能和优质服务,4年来,全市城镇累计实现新就业17.57万人。
开辟非公有制企业、第三产业、劳务输出等10条就业大通道,3年来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4.5%以内,低于全省控制目标。近年累计为3662名自谋职业、自主创业者发放贷款5734.1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及安置就业困难人员1.5万人,为12.57万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1.46亿多元。再就业技能培训9万多人,再就业率62%;创业培训8161人,创业成功率5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8854人,输出率86%。对求职人员和用人单位“七免一维护”。3年来,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共接待登记求职人员18万人次,10万人成功就业,城镇劳务输出3.7万人。
“安居工程”强力推进
2008年,鸡西市建立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档案1.8万份。目前,发放租赁补贴22178户、4160.8万元。
煤矿棚户区改造工程全省最早动工,规划新建10个住宅小区,建筑面积434万平方米,安置居民6.7万户、20.6万人。2008年开竣工面积65万平方米,完成投资3亿余元,可安置居民1万多户,率先完成省里下达计划。日前,首批居民入住新居。
“民生之基”更加牢固
“教育是民生之基”。通过实施五大工程,全市161所农村中小学校、12万农村孩子享受到最优质的义务教育。
集中办学工程。近年投入2亿多元,调整、撤并薄弱学校480所,完成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学校172所,全部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去年投入2418万元,基本完成学校新“三室”建设。信息建设工程。近年先后投入5800多万元,教育信息网和教育研修网覆盖全市所有城乡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在农村中小学实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城市。安全校园建设工程。新增210辆公交车、300多个班次,在全省率先解决“送子车”难题。发展校园小餐桌和营养餐集中配送,为临街中小学安装减速带、架设过街桥。
医疗卫生提档升级
政府主导,利用现有资源,设立4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服务站,服务人口覆盖率达90%以上。投资2500多万元,增加社区卫生服务面积、改造房屋1.55万多平方米,医疗设备齐备。健康档案建到家庭和个人,建档率90.4%。
在全省率先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与大病救助制度同步运行,2008年发放大病救助金886万元。在全省唯一实行慢性病药费网上支付和尿毒症患者定点定额结算,2008年全市鉴定慢性病患者3872人,支出医疗保险基金1050万元。对尿毒症患者门诊血液透析实行定额结算,患者只负担15%的透析费用。
“民生之依”全覆盖
社保是“民生之依”。鸡西城市低保标准由最初每人每月90元,提高到市本级194元、三县(市)175元。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金统发,资金断档由财政解决。农村低保金统一发放。全市城市和农村共计7.5万户、17.9万人应保尽保。
在全省率先实施农村五保户集中供养、农村重点优抚对象“安居工程”。投资450余万元,使120户农村重点优抚对象住进新房,成为全省范围最广、投入最多、效果最好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