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每天严秀云都和儿媳摆麻将,练习手指的灵活度。 |
|
图为:史云富夫妇在自己家中为顾客修鞋。 记者 刘凤海摄 |
东北网鸡西3月11日讯 向阳社区,东与银河大地连接,南与太阳沟毗邻,北与东山社区接壤,西与恒山火车道紧挨着。真可谓辖区“辽阔”,组成的人员也较其他社区复杂。这个社区低保户就有56人,残疾人有66人,老年人高达1320人。因为棚户区改造中,还有一部分人没有回迁,没有户口的外来人口也较多,社区的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在向阳社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和社区居民的一致首肯。
因为好政策残障人住上了新楼房
下肢截瘫的史云富,今年已经56岁了。原来住在向阳社区管辖的东山棚户区。2008年在社区的积极工作、区政府的关怀和照顾下,他这个无房户终于住进了楼房。他激动地说:“如果没有党的好政策,他们一家就不会有今天。”
史云富5岁时因打针造成了下肢截瘫,他和没有工作的父母生活在一起,24岁那年,在父母的张罗下,与一个弱智女,在父母门前接出无照的一个小板房里成了亲,并生了一男一女。那时他家的贫困程度也达到了顶点,社区入户调查后,发现了他家的生活窘境,社区主任张英林为他跑前跑后的忙活低保的事,2002年史云富和妻子都领到了低保,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
2005年,市政府为了关心贫困地区的百姓生活,对鸡冠区内棚户区进行改造。东山地区开始动迁改造,这可急坏了史云富,如果扒掉这间无照房就意味着,他的四口之家就将无寄身之处,要去找有关单位,史云富不能行走,妻子又是一个弱智女,孩子谁也不认识。正在他们一家无计可施的时候,社区的工作人员来到了史云富的家,并担负起为他家处理动迁的事宜,社区工作人员为他们东奔西走找有关单位进行咨询。在社区和政府有关单位的帮助和照顾下,2008年,史云富终于住上了梦寐以求的楼房。史云富告诉记者:住这楼房,这辈子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分钱没花,政府还照顾他腿脚不方便安排在一楼。
四世同堂 其乐融融
在向阳社区有这样一个四世同堂、六口之家,三十多年如一日和睦相处,令邻里赞叹不已。家住向阳社区的严秀云,今年已经90岁了,提起儿媳高淑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严老太说:自从儿媳娶到家,她的幸福日子就从那一天开始了。回忆起那时,家境并不好,每天都是粗茶淡饭,时常也会为柴米油盐发愁,但儿媳和她从没红过脸,屈指算来一晃三十年了。
三十年前,她和儿媳一家住在东山的一个不足三十平方米的小房里,孙女降生以后家里显得更加拥挤。那时儿媳是大集体工作特别辛苦,她就帮儿媳照看孙女。渐渐孙女大了儿媳也下岗了,一切的家务活就都由儿媳承担起来,不论洗洗涮涮,儿媳从不让她伸手。儿子是个工人挣的也不多,还要供孩子上学,但有点好吃的儿媳都先紧着她。现在她年纪大了,儿媳每周都用大盆烧上热水在家为她洗澡、洗头,每晚还为她烫脚。
“2005年党的好政策,对棚户区进行改造,我们一家从来也没想到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楼房。”严老太激动地说。现在她的孙女也有了孩子,他们是四世同堂了。然而,孝顺的儿媳,还是把朝阳的大屋让给了她,儿媳、儿子和重孙住在小屋里,孙女小两口搭铺住在方厅。虽然有些拥挤但比过去的条件好多了。儿媳也高兴地告诉记者:“现在她们这些下岗女工,因为好政策的落实,每月也有了800多元的退休金,婆婆社区也给办了低保,丈夫又重新竞聘到一家大企业工作,每月也有千余元的收入,女儿、女婿也都有了工作,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这都托党的好政策啊!”
向阳社区通过工作体现党的声音
随着城市进程的快速发展,社区工作成了党和群众沟通的纽带和桥梁,为了更好地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机地融入到社区工作中,向阳社区在主任张英林的带领下,深入到每一家每一户,时刻把社区居民的冷暖放在心上,也让社区居民感受到了党对百姓的关怀。
社区68岁的王金师傅,住在一个不到20平方米的茅草平房里,房子低矮、潮湿,王金师傅每天靠捡废品为生,靠捡来的破布和柴草取暖,而且是个三无人员,又年老体弱,生活靠低保维持,了解到这些情况后,社区主任张英林及时向办事处领导汇报将王金的低保金额进行了上调,同时,办事处领导又多次与民政部门沟通,将王金送到了敬老院,使王金师傅幸福的安度晚年生活。
社区的外来租住户张大爷,儿子病故,儿媳离家走了,家里只剩下没有任何生活来源的张大爷领着小孙女生活,社区工作人员在下户走访中发现,张大爷的小孙女正面临着辍学的问题,于是社区工作人员为他们捐衣捐物捐款,解了张大爷的燃眉之急。
社区居民马先生因意外事故造成了全身瘫痪,夫妇又多年前双双下岗,仅靠打工维持生活,这次的意外导致了这个家庭无任何生活来源,正在上学的孩子也将面临无书可读,正在全家走投无路的时候,社区又伸出了援助之手,为他们一家办理了低保,让他们摆脱了困境。
社区的工作虽然琐碎且平凡,但社区却把党和政府对百姓的关怀与温暖播撒到了居民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