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3月16日讯 王蒙先生真是太有才了,他的话常常精辟而一语中的。在一个场合他谈到中国作家口才好时,说:“中国的作家比外国的作家能说,是因为中国开会多,开会绝对训练口才。”
中国作家岂止是参加会议多,只要稍稍有些名气,生活空间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活动填满,诸如外出采风,到大学演讲,参加各种笔会、研讨会,到电视台担任嘉宾,出国访问……有时,一个活动尚未结束,另一个活动已经等着他的到来。过去曾有人戏称作家为“坐”家,即坐在家中“码字”的人。现在不少作家可是没有什么空闲“坐”下来了,他们成了“空中飞人”,成天在空中飞来飞去……现代交通工具高度发达,使得过去的“千里江陵一日还”,如今只要一两个小时就够了。
作家写作写累了,适当参加一些采风、笔会之类的活动,散散心,大家在一起还能切磋交流创作心得,当然无可厚非。一些单位,请作家来聚会,或联络感情有利组稿约稿;或请作家为当地人文景观做些宣传,甚至为一地的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这也是很好的事情。由于交通上不像如今这样便利,古代的文人几十、上百在一起聚会的可能很少,但在我们的记忆中,中国历史上也曾有两次文人雅聚被传为千古佳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四十多位文友在兰亭河边“修禊”,于是就有了名震千古的书法与文章俱佳的《兰亭集序》。上元二年秋,南昌都督阎伯屿新修滕王阁成,重阳日在滕王阁大宴文人墨客,于是就有了王勃才气横溢、佳句迭出的不朽名篇《滕王阁序》,其中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景抒情之绝妙,谁不击节赞赏?能把“应景文章”和“命题作文”写成传世佳作,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但我想,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他们的才气,而忽略了他们平时的长期积累。如果没有平时长期的苦功,大概临时发挥也未必能达到如此境界吧?“一挥而就”正是厚积薄发的结果。可是,只看到今天的文人成天“扎堆”,却未见有名篇佳句让我们凡夫俗子开开眼界,实在让今天被称为“作家”的文士们汗颜啊!
曾有人自勉“板凳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对于今天人心浮躁处于信息社会的文人,这要求可能太高了。但真正的好作品,还是要沉下心来深入生活,沉下心来字斟句酌地创作,才能产生的。浮光掠影的“采风”,走马观花式的“笔会”,是很难获得对生活的切肤感受的。当参与各种会议、活动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也就意味着创作的生命行将终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