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3月26日讯 3月15日,虎林镇同和村比平时热闹了许多,村里的水稻隔寒增温超早育大棚小区内,聚集着来自全省各地的农业干部和技术人员。大棚里,他们被稻壳暖床的“褥子”所吸引,不停地向鸡西市农业专家请教着。今年的全省水稻超早育苗扣棚现场会在虎林召开。
现场会前,与会人员先后参观了虎林市杨岗镇六人班村、宝东镇凉水泉村等地水稻隔寒增温育苗大棚现场。一路上,与会人员一边看,一边探讨稻壳暖床新技术。
在大棚育苗现场,鸡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宋光义成了“说客”,无论在车上还是车下,他不停地向参观人员介绍。
水稻超早育苗这项栽培技术,主要是采取了地下设置隔寒层,也就是说,在地下挖30公分的地槽,然后用塑料布包上稻壳或者用保温板作为地下防寒层,这样,就可以解决春季早期育苗地温低的问题。同时,超早育苗从3月25日开始播种到4月1日结束,提前育苗10天以上,这样就可以用中晚熟品种,三积温带可以用二积温带品种,提高品种生育期,增加产量。
水稻隔寒增温超早育苗技术发源地在虎林市。该市大部分地处三积温区,气候条件成为水稻创高产的制约瓶颈。鉴于此,该市把工作重点放在抢积温和改进栽培措施上,并列入兴凯湖优质绿色水稻产业带建设重大科技项目之一。2006年,该市先后尝试了水稻两段式育苗、大钵体育苗等技术模式,虽然提高了水稻产量,但受投入大、费工时、农机不配套等因素制约,出现高产不高效、增产不增收问题,农民积极性不高。为探索新的技术模式,该市组织专家深入农户、田间地头,加大技术研究和数据采集力度,在尊重农民首创精神的基础上,最终提出了水稻隔寒增温育苗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对此,鸡西市政府高度重视,并投入资金进行扶持,经过3年试验示范并获得成功。去年,经农业部、省推广总站实地测产,亩产达到1520斤,亩均增产水稻300斤以上,纯增收入230多元。这项技术成果引起了全省关注,为解决我省跨积温带使用水稻种子增加产量开辟了新途径。
省农委生产处处长李世润在现场会上说,鸡西市隔寒增温的超早育苗技术是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一种发展,或者可以说,水稻生产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
此技术不仅在鸡西在虎林有指导意义,在全省也有普遍指导意义。刚才与主管领导算一笔账,如果黑龙江3700万亩水稻能够推广这项技术的话,我们水稻增产将近100亿斤,这样应该说对于实施全省千亿斤产能工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非常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