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5月28日,在国务院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榜上有名;2009年5月21日,中宣部公布的第四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名单中,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榜上有名。那么,侵华日军虎头要塞遗址缘何头顶“双国字号”光环?
侵华日军虎头要塞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终结地。正如1945年9月2日斯大林在祝贺二战结束的演说所述:“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向联合国投降。8月17日,凶恶的关东军屈服于红军脚下。但是由于关东军的玩忽职守及其指令未能彻底贯彻,战斗仍持续了10天。8月末,远东的战尘终于平息,满洲被彻底解放……”
侵华日军构筑的虎头要塞,其实也是中华儿女用血肉铸成的。这里有数以万计的中国被俘人员和被骗的平民百姓被秘密押送到这里充当劳工。他们从事着超强的体力劳动,冻死、饿死、累死、病死者甚多,侥幸坚持到完工的,也在日军绝对保密和不留活口的毒计下惨遭杀戮。因为属于高度军事机密,没有人知道他们到底有多少人。
“我是1939年在安徽抗日游击队被日军俘虏的。”据当年逃出的迎春机械厂离休工人于胜怀老人陈述:我们80多名战俘被押来东北鹤岗,后又押到虎头修工事。日本人在我们衣服的后背上印上洋字码,我的背后是个“9”字,还把我们的右眼眉刮掉,以便于识别。进洞时三个人带一盏煤气灯,在洞里凿石、运石、放炸药,从早上六点干到晚上六点。我实在忍受不了,趁一次夜晚停电的机会,连同三名战友逃脱出来;但那两名战友,在长途逃难中死于深山老林。
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激战地的虎头要塞遗址,是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实物铁证,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役的时空定格。对于教育后人、维护世界和平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