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6月19日讯 1996年春,在鸡西粮食系统涌现出一位影响全市的普通工人———他就是市浸油厂院心工王乙,他的“一粒粮”精神感动、激励着各行各业的人们。
发现王乙,其实纯属偶然又是必然:浸油厂在年终决算的统计报表上,很意外地发现豆粕涨库的数量惊人;原来在这“意外”的背后,有王乙的“一粒粮”精神在闪闪发光———他就是一位每天打扫作业场地卫生的院心工,却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用一把小笤帚为企业扫回了23万元。
原来一直在搬运队工作的王乙,由于受过工伤,年龄也大了,组织上照顾他到轻体力的院心工岗位。从1994年初,五十多岁的王乙就在这个既没有太重的体力活、也没有多大责任的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
王乙每天不只用大扫帚扫卫生,还随身带着一把小笤帚,见着洒在地上的豆粕就一点一点扫起来,然后再把这些豆粕筛干净,集中装袋入库。
1995年3月份,单位领导让仓库保管员记个账,看看王乙能扫回多少豆粕。从这一天起,给王乙专立的这个小小的账目,天天刷新着数据,在日积月累中创造了奇迹!到年底统计,王乙仅用10个月时间就扫回豆粕114吨,为企业挽回损失23万元。114吨,跟全厂一年五六万吨的豆粕经营量相比,也许看似微不足道;但这是王乙在本职工作以外的贡献,他是用一把小笤帚一点一点扫出来的啊!
有一次,王乙在挪动一块跳板时又发现了一个“秘密”。原来那些用竹片串成的跳板缝里也夹着一些豆粒,他推算,整个浸油厂跳板用量这么大,夹在缝里的豆粒也一定不少吧?……这样的想法,又促使王乙担负起本该由装卸工做的许多事。他每天把刚用过的跳板都扛进仓库,再一块一块地把跳板缝里夹着的豆粒都磕出来,然后再把这些跳板都整整齐齐地码好,以便再用。可别小看跳板缝夹着的那几粒豆子,最多时,王乙一个月磕出了两麻袋豆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