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轰烈烈的高考录取招生工作现已开始,备受公众关注的重庆违规状元郎是否会被北大录取一事,终于尘埃落定:7月2日,北京大学按照教育部文件精神,作出了放弃录用重庆违规状元何川洋的研究决定。(7月2日《成都商报》)
从少数民族身份造假事件东窗事发之日起,重庆文科头名何川洋就一直被架在舆论的“烤架”上,其是否会被北京大学录取,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从重庆市教委公开表态保留其录取资格,到香港大学向其伸出邀请橄榄枝,再到北大明确表示“不姑息不冤枉”……每一点儿风吹草动和事情的微妙进展,都难逃舆论的“法眼”。
而今,北大作出放弃录用该考生的决定,终于拨开其升学命运的迷雾,似乎可以让事情告一段落了。可以想见,一直飘荡在舆论风口浪尖上的何川洋早已是“乐极生悲”,抑郁难当了。说实话,笔者很怜悯、很同情,对一个刚刚步出青春期的孩子来讲,去忍受如此的煎熬,承担如此的挫折,似乎是有些残酷。
但是,撇开内心的天性和无原则的怜悯,我们不妨扪心自问一下,北大作出的弃录决定难道不合理、不公平吗?恐怕我们只能作出否定的回答,不!这样的决定恰恰符合教育部文件的精神,维护了业已遭受戕害的高考公平,给所有企图弄虚作假的考生及家长当头一棒,以此为戒,做诚信之人,行正义之事。从某种意义上讲,北大此举具有难得的标杆意义,它标出了高考公平,维护了高考的正义。
可以说,从沸沸扬扬的“湖南罗彩霞被冒名顶替上学”事件,到公众哗然的“浙江航模加分者多来自权势家庭”事件,再到今日一波三折的“巫山官员为子女改民族身份”事件,我们无不看到权力寻租与异化的影子。正是那些自恃能够呼风唤雨、有权有钱的“大人们”的为非作歹、以权谋私,造成了诸多的高考乱象,使得诸多的孩子丧失了本应得到的公平,在命运的关口遭遇莫名重创。而这些“大人们”的孩子是直接的受益者,他们不可能“置身事外”,更不大会“不知情”,说“无辜”、“株连”似乎太过于牵强。所以,作为上升到道德高度的诚信的丧失,正是对他们最恰当的评价。正是基于这种正义的召唤,北京大学作出了弃录何川洋的决定,可以说是慎重、明智之举。
而这种“弃录”的标杆效应一旦传播开来,将对维护高考的公平性大有裨益。那些存有侥幸心理,企图利用权力和金钱在高考问题上做手脚的人,必会在蠢蠢欲动前三思而后行:自己仕途被毁掉、孩子前途命运被耽误,如此风险太大了。而这种内心的“畏惧”与“不敢”,远比舆论的“穷追猛打”、事后的“亡羊补牢”,效果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