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实习生丁阳记者赵海鹰)记者从日前我市召开的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考察座谈会上获悉,我市绿色农业成效凸显,成果喜人,绿色食品产业链逐步升级,重点发展的规模型、循环型、生态型、加工型、集约型、高效型和外向型“七型”绿色农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优势主导产业。
绿色理念,深入人心。我市绿色农业起步较早,虎林早在1996年就提出绿色食品开发战略,并很快在全市推开叫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同志曾对此作出重要批示:“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发展绿色食品。虎林市的经验给人以启示,很有借鉴意义。”近年来,我市在国家和省绿色食品协会、发展中心的指导下,贯彻科学发展观,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不断调整、完善绿色农业发展思路、目标和措施,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把标准化贯穿到农业的整个产业链中,经过十几年的探索,绿色农业理念已深入人心,绿色农业稳步发展。农业条件,得天独厚。我市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耕地面积广阔,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自然肥力好,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森林资源保护较好,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在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特别注重对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一直保持良好状态,山清水秀,土净田洁,是发展绿色农业的理想地区。
“七型”模式,协调发展。我市依托其优越的生产条件,并紧密结合先进的农业发展理念,重点发展了规模型、循环型、生态型、加工型、集约型、高效型和外向型的“七型”绿色农业。发展规模型绿色农业,即以县(市)、农场为单位,以流域、灌区为项目实施区,将兴凯湖、乌苏里江、穆棱河等水系的水稻基地统一规划为6大种植区、56个标准化基地,规划水田从目前的540万亩,发展到600万亩,力争达到650万亩。建成省内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技术组装最全、基础设施最强、品质最优的优质绿色水稻产业基地。
发展循环型绿色农业,重点做好水稻综合利用文章,基本做到了“吃干榨净”。目前,我市已兴建了25条水稻加工生产线,年可生产优质绿色大米110万吨;开发精深加工产品,建成了年生产2000吨方便米饭的绿都方便米饭加工厂,开发了蒸熟米、方便米饭等新产品;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日处理能力600吨的大自然集团米糠油加工厂;开展了稻壳深加工,建成了清河泉米业等6座稻壳综合利用发电站,还生产稻壳碳棒,使原来丢弃的稻壳成为新的能源,新上了年生产能力达1000吨的绿源稻草纤维酶制剂厂。同时,做好节约用水、农村清洁能源文章,筹建青龙山水库控制性工程,兴建污水处理厂,推广节水灌溉技术20万亩;建成滴道区兰岭乡等6个大型沼气工程、密山市富源乡等5个秸秆固化、气化站、恒山区红旗乡等12个生态家园示范村,积极推广了生物质供暖炉,开工建设了密山、虎林风力发电厂。全市使用清洁能源的农户达1.5万户。
发展生态型绿色农业。主要是把好“五关”,完善“一个体系”,搞好“一个接轨”,实现“六个延伸”。即把好环境、投入品、生产、加工、销售等五关;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加快与国际接轨,发展有机农业,开发有机食品;实现由粮食产品向果、菜、经济作物延伸,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延伸,由绿色食品向绿色生产资料延伸,由绿色食品向有机食品延伸,由初级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延伸,由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延伸。发展集约型绿色农业,推行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我市自主创新了“水稻隔寒增温超早育苗”新技术,全市今年推广超早育苗20万亩,到2011年将达到100万亩,可增产粮食1.5亿公斤,相当于新增30万亩水田,农民人均可增收500元。同时把住农业生产的源头,抓好农业标准化,提高农机作业标准,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已建立水稻、大豆、玉米及经济作物等绿色农业示范田500多个。全市种植业标准化率达到85%。
发展加工型绿色农业。我市围绕生产基地和主导产业,扶优、扶强、扶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现已有绿色食品开发企业26家,初步构建起米、面、油、肉、酒等品种齐全的绿色农产品加工体系。东富粮油公司的“兴凯湖”牌有机南瓜子等产品全部销往欧盟国家;鸡冠区的“誉阳”牌西红柿每年对俄出口1000多万公斤。
发展中轴型绿色农业。确定鸡东及六区突出发展生猪、密山突出发展牛羊、虎林突出发展大鹅和奶牛的绿色畜牧业发展布局,构建了绿色畜产品加工、良种繁育、规模饲养、饲料生产、动物防疫、社会化服务等六大体系。2008年,畜牧业产值实现32亿元,同比增长10%,占农业总产值的44%。
发展外向型绿色农业,建设外向型农业基地,做大做强外向型龙头企业,拓宽农产品外销渠道。目前,我市已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300万亩;投资6500万元,建立了鸡西市对俄蔬菜出口批发大市场;组织种田能手到俄罗斯承包土地20万亩。全市农产品年出口量3万吨,贸易额达1500万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