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9月4日讯 收获时节,虎林大地到处飘荡着浓郁的稻香,在喜迎国庆60周年的日子里,虎林的绿色农业又一次结出累累硕果:全市耕地总面积达到245万亩,粮食总产超过7.4亿公斤,农民人均收入实现5520元,分别是建国初期的7倍、19倍和190倍。虎林———昔日的北大荒,不仅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全国产粮大县,还获得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示范市、优质水稻产业带示范市等诸多荣誉,并成为全国首个种植业良好农业规范认证试点市。这一切都不得不从一个“绿”字说起。
缘起绿色
虎林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县。1946年建立人民政权,1996年撤县建市。改革开放前,“两头牛一副犁,四匹马一挂车,起早贪黑,吃饱肚皮。”这就是当时农业的现状。
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施行,激发了虎林农民前所未有的干劲,农村生产力得到迅速解放和发展。以稻治涝改造中低产田,造就了虎林的主导产业。但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农副产品买方市场的出现,致使作为农业大县的虎林出现了农副产品卖难、农民增收困难、企业破产、商贸不旺等问题。1996年,虎林因地制宜,找到了把天蓝、地净、水清的生态环境转化为生产绿色食品的突破性优势,在全国率先提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这一重要的战略性发展定位无疑给虎林农民送来了一把致富的金钥匙。5年后的2001年,中央调研组到虎林调研,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温家宝对调研报告《大有希望的产业》作出重要批示,这更坚定了虎林发展绿色农业的信心。从此,在虎林人的心中,“绿”成为了虎林持续发展的主色调。
钟情绿色
打那以后,虎林历届班子在农业建设上,抓牢“绿色”方向不动摇,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保护、建设与利用并重的原则,又把生态环保作为立市之本,不断推进生态建设、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绿”字的内涵被虎林人不断丰富。在虎林,无论规模再大、利税再高,污染超标、资源耗费过大、破坏生态环境的项目坚持不招不上。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淘汰落后产能,任何一个项目上马前必须先过环保关。几年来,在一片大上项目的热潮之下,虎林却相继关停了26家重污染“五小企业”和3家能耗高、污染大的企业。在2009年开工建设的71个项目中,直接涉及到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的项目达到了27个。
由于规程、措施、监管都到位,虎林的绿色产业蓬勃发展,叫响了绿色品牌,走出了一条从绿色食品到无公害有机食品再到循环经济的发展之路。目前,全市绿色食品基地认定面积已达107万亩,无公害和绿色食品认证总数达到24个。他们严格按照标准化规程运作,率先在全省启动农业GAP认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监测,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认定面积达到137万亩,无公害食品认定面积达到135万亩,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面积45万亩,被国家绿色食品办公室批准为首批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种养加无公害食品整体推进县。
升华绿色
因“绿”扬名的虎林,不满足于现状。他们立足于丰富的资源优势,使农业产业化迅猛发展,国家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龙头联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链条已经形成。
在这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所产出的优质原料,吸引了一批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循环利用项目落户,从而打造出粮食加工、北药、木材、新型能源四大产业集群。拥有国家级龙头企业头衔的绿都集团领先食品公司方便米饭的年加工能力已达到800万袋,产品远销俄罗斯、韩国、朝鲜等国际市场。珍宝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新上的米糠油生产线,年可加工米糠1万吨,生产米糠油1000吨,可转化全市90%的水稻副产品米糠材料。而他们利用大豆加工的废料油脚,经过精深加工生产出的大豆磷脂粉、药用磷脂粉的初级原料,就可以生产出价值1500万元的产品。清河泉米业利用稻壳发电、供热,还从稻壳灰中提取白炭黑,从白炭黑中提取碳化硅、单晶硅,同时又生产硅酸钾肥等高附加值产品,彻底消除了“黄色污染”,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原始的绿色农业在虎林这片沃土上已升华为现代的绿色工业,创造出了更大的经济价值。
绿色给人希望,绿色农业让虎林人民得到了实惠,在喜迎共和国60岁生日的年份里,虎林更是把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抓住不放松。他们在全市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整治城乡环境,建立生态屏障活动。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整治,推进生态建设。强化了对大气、噪声、水体及森林草原、绿地耕地的环境监测,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全市造林25947亩,城区绿化面积305亩,高标准绿化村屯50个;绿化省县干道和乡村道路228.5公里,栽植树木112万株。2010年森林覆盖率将达到30%。未来的虎林将天更蓝、水更清、地更净,人民更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