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长春2月26日电(记者 常亦殊) 2月28日是农历正月十五——我国传统的元宵佳节。民俗专家介绍,元宵节自古就是中华民族最热闹的节日,可以说是中国的狂欢节,它是人们整个过年活动的最后高潮。
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曹保明介绍,正月十五这天是农历年的第一个月圆日,而正月在古代又称为“宵”,所以这天被称为“元宵节”。元宵节历史悠久,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年间就已出现。曹保明说:“元宵节最初源于西汉皇室的祭祀活动,后来逐渐演变为全民同乐的节日。”
元宵节也被称为“上元节”“灯节”。曹保明介绍说:“这和道教的‘三元说’有关,所谓‘三元’,就是指一年之中三个最重要的月圆日,即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七月十五‘中元节’,十月十五‘下元节’。在这三个节日,人们要分别祭祀主管天、地、人的三位神官。而天官喜欢热闹,所以人们在‘上元节’这天要张灯结彩、欢天喜地,让天上的神灵看到世间的繁荣景象。”
曹保明还告诉记者,和春节一样,元宵节也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体现。他说:“其实元宵节和古代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息息相关。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
正因如此,在我国民间就有了“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曹保明介绍,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合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在元宵节期间,家家户户都要燃灯,人们还要举办丰富的娱乐活动,如逛集市、看花灯、猜灯谜,舞龙、舞狮、扭秧歌……所以它也被视为中华民族最热闹的节日,可以说是中国的狂欢节。”
作为元宵节的代表食物,元宵也和农耕文化有关。“元宵的外皮以江米为料,里面则以芝麻、花生、白糖等为馅。在过去,人们认为吃了元宵,能在即将开始的农业生产中,元气大增,干活更有劲儿,寓意着在新的一年中生活能更加甜美、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