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备春耕生产系列报道之三
东北网鸡西4月10日讯 3月31日9时,记者走进滴道区滴道河乡团山子村孔宪云的30多亩桑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派繁忙的劳作景象:老孔带领四五个人正在给桑树剪枝,鸡西宏福桑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百福在一旁进行技术指导……
68岁的孔宪云,中等个头,身板硬朗,浑身透着精明。已从团山子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多年的他告诉记者,像他家桑园这样的山坡地,村里还有不少,主要种大豆、玉米和杂粮。由于连年水土流失,地越种越贫瘠,村民从春忙到秋,也挣不了几个钱,可也不知道种什么好。
“2013年春天,我听说栽桑养蚕项目很适合山区,就加入了鸡西宏福桑蚕专业合作社,试种了2亩桑树,有2000棵,产茧200多斤,挣了3000多元,今年进入丰产期,效益会更好。”孔宪云说,栽桑养蚕比种粮收益高,还能固土保水,有5户村民也栽桑养蚕了。
相比种玉米、大豆,孔宪云认为,栽种桑树省事、投入少。他说,一次栽桑,可以养蚕30年,丰产期长。在以后的30年里,自己不用再投入种子、苗木款,每年减少许多耕作环节,降低了生产费用。另外,桑树对土质要求不高,具有耐寒、抗旱、抗病、抗虫害等特点。
孔宪云指着成堆的桑枝说:“我把它们粉成木屑栽培黑木耳,营养价值高,还有食疗保健作用,一斤干货卖200多元。”他告诉记者,桑树栽种3年进入丰产期,每亩一年能割枝条3000斤,生产60斤左右干木耳,能收入12000多元。桑枝每斤0.2元,农户每亩地仅卖枝条就收入600元,比种大豆划算。
“其实,桑蚕产品不仅限于桑蚕茧缫丝、绢纺、织绸等产品。”郑百福向记者介绍,桑树的根、枝芽、叶、果和桑蚕的幼虫、蛹、蛾、蚕沙(蚕粪)被广泛应用到食品饮料、医药化工、保健品等领域,其无污染、无公害的产品特性,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开发利用前景十分广阔。
近年来,鸡西宏福桑蚕专业合作社积极推动桑蚕产业发展,采取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合作社向农户提供树苗和生产资料,小蚕由合作社统一共育,大蚕分户饲养,进行技术跟踪服务,按照订单收购产品。“今年,桑树面积发展到5000亩,比去年增加了2000亩。”郑百福很兴奋。
10时许,记者来到滴道区绿色蔬菜科技示范园区,一栋栋日光温室排列有序,一眼望不到边。这里原是一家一户承包田,效益低。2012年,滴道区调整种植结构,引进黑龙江省鑫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资6700万元,建设102栋日光温室、50栋无立柱钢架大棚,每栋净面积1000平方米,是牡丹江以东地区最大绿色蔬菜生产基地。
鑫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经理陈洪玉与果蔬打了20多年交道,说话爽快,一看就是个精明干练的人。走进草莓温室,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陈洪玉随手摘一个就吃起来,他说:“我们使用生物菌肥和农家肥,种出的果菜没有污染,不用洗就能吃,现在每天都有好多人来这里采摘。”
滴道区通过种植结构调整,带动了绿色蔬菜产业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农民将土地流转给蔬菜园区,每亩一年得租金600元,每隔5年递增10%。同时园区还优先聘用他们,每人月平均工资2000多元。一位农民说,过去种地挣的钱和地租差不多,在园区打工还挣一份钱,收入翻了番。
市农委负责人表示,调整种植业结构,要在提高粮食产量的基础上,适当调减粮食作物,稳步增加经济作物,积极发展饲料作物,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同时,要坚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把结构调好调准,真正调出成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