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老航校是我党培养出自己第一批飞行员的摇篮,它在1946年3月到1949年9月的三年半的时间里,共培养出各种航空人才560名。其中,飞行员126名,机务人员322名,领航员24名,场站、气象、通信、仪表、参谋人员88名。为中国空军的不断发展壮大孕育了第一批精良的种子,在人民空军的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遗址
紧张筹备航校诞生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党中央、毛主席高瞻远瞩,作出英明决策,在东北筹建一所航空学校,为将来建设人民自己的空军打基础。
1945年9月18日,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在沈阳成立,伍修权任参谋长,并负责航校的筹建工作。同年12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指示,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和中共中央东北局的决定,为加强对空军事业的领导,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成立了航空委员会,伍修权担任主任委员。航空委员会负责航空学校的筹建工作。
伍修权
刚刚成立的航空委员会确定了3项任务:一是组织人员赴南满各地搜集飞机器材。二是确定办校任务、招生、训练的大政方针。三是把国民党投诚起义的空军驾驶员、投降的日军空军技术人员组织到一起,充分发挥他们的技术专长,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我党我军自己的飞行员和飞机机械修理人员。
肩负着党的重托和人民的热切期望,延安航空研究小组和原工程学校的部分学员,在著名飞行专家常乾坤的率领下,从延安出发,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跋山涉水,赶往东北。为了建设自己的航空学校,除了利用仅有的从本溪日寇的一个航空队那里接收来的部分飞机和从辽阳、营口、鞍山、大石桥一带收集来的十几架破旧飞机以及一些航空器材外,筹建航校的同志们自己动手,艰苦奋斗,分头去东北各地收集飞机和器材。当时东北各机场都遭到了严重破坏,到处是断壁残垣,飞机都残缺不全,没有一架是现成的好飞机。同志们冒着数九寒天,踏着冰茬,昼夜奔波,走遍了丹东、齐齐哈尔、佳木斯、北安等30多个城市、50多个机场,东找一个机壳,西找一个轮胎,收集散落在各处的残破飞机、发动机、仪表、油料等航空器材。有的同志积劳成疾,光荣负伤;有的遭到土匪特务的毒手,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还有的误入了日寇储存细菌武器的仓库,感染中毒。在运输航空器材的路上,有些地方大车过不去,同志们就采取“蚂蚁啃骨头”的办法,几十个人抬着飞机和器材走,最后终于把收集到的飞机和器材运到了目的地。
经过紧张的筹备,1946年3月1日,我军历史上第一所航空学校——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吉林省通化光荣地诞生了,著名飞行专家常乾坤担任校长,飞行机械专家王弼担任政治委员。
正当航校在通化准备进行飞行训练的时候,蒋介石为了独占东北,在美国的援助下,疯狂地向我东北大举进攻,并多次派飞机轮番轰炸我航空学校的飞机场,企图将航空学校扼杀在摇篮之中。只有十几架能飞的飞机,被炸坏了六、七架,但这并没有把同志们吓倒,他们边疏散,边防范,坚持进行飞行训练。1946年4月,同志们克服了无数的困难,奉命把刚诞生不久的航校安全地转移到了牡丹江畔的海浪机场。这个机场也被破坏的不成样子,校领导、教员、飞行学员、机务人员便夜以继日地一起修机窝,用粘土和细沙铺平跑道上的弹坑,又运来木材、砖瓦建教室、宿舍及器材库。同时又建了修理厂,很快修好了十几架飞机。虽然这些飞机油漆脱落,伤痕累累,但同志们对它的感情十分深厚,用自己的衣服一遍一遍地擦拭修好的飞机,并无比自豪地说:“我们有了自己的飞机了!”为了躲避敌机轰炸,航空学校于1946年11月由牡丹江的海浪机场搬迁到东安(今密山)。
多方援助攻坚克难
东安的条件十分艰苦,住的房屋很简陋,东北的冬季,寒风刺骨,师生们戴着棉帽子睡觉。在“一切为了前线”的号召下,后方的物资供应十分困难,飞行人员的棉衣都是用面袋子缝的。吃的更是缺乏,不仅吃不到肉,连蔬菜也很少见,没有大米白面,只有玉米面窝头和玉米碴子加咸菜。有时用苞米面掺土豆面做成焦黄的饼子,便是改善生活。每逢十天半月赶集买回点猪肉,只能象调料一样切成丝在菜面上放上一点点。冬去春来,学员们为了改善伙食,组织起来,开荒种地挖野菜、打猎、捕鱼、养猪、磨豆腐。人民空军的第一个摇篮就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建设起来的。
为解决航校的困难,中共东安地委书记吴亮平多次主持对苏边境贸易谈判,中苏双方商定利用档壁镇口岸进行边境贸易。我方用东安生产的大豆、豆油、白酒、猪肉等土特产,换回一些航校急需的航空汽油、棉布、棉花、汽车、食盐等,解决了航校飞行训练中的部分困难。吴亮平还多次带人到航校看望航校的领导、师生。当看到航校师生因缺粮而吃已发霉的粮食时,他当即指示同去的密山县委书记张笃同志,立即在密山县城调剂粮食送给航校。
中共东安地委还多次召开各县市主要领导会议,商量驻军的供给问题。特别是对航校在内的各军事单位的粮草、住房、取暖煤等作出安排,决定全力支持,保障供给。中共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也指示中共东安地委,要向航空学校拨付经费,逐步改善航校的办学条件。
东北老航校搬至东安(今密山市)后,当地老百姓积极响应号召,纷纷把日寇投降后“捡洋落”得到的航空器材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很多群众在自身温饱尚未解决的情况下,积极为老航校运送粮食、蔬菜、煤炭、烧柴等,以保证空地勤人员生活之需。在东北老航校乃至新中国人民空军和人民航空事业创建、发展、壮大过程中,作为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东安地区人民,自然有一份功劳和业绩物化凝结其中,并成为一个伟大的永恒!通天之路从这里铺设,战鹰从这里飞上蓝天。
彭真同志的题词
打破常规创出奇迹
学员们学习需要初级、中级、高级教练机。按照世界各国空军组织飞行训练的方法,首先要飞初级教练机,然后才能飞中级和高级教练机。可是,航校仅有的几架初级、中级教练机已经残缺不全、破烂不堪,完全不能飞行,只有几架高级教练机经修复后可以使用。为了适应解放战争的迫切需要,航空学校领导经过走群众路线,集思广益,决定打破常规,“三步并成一步走”,直接从“九九”式高级教练机飞起。为了确保安全,校党委发动指战员认真分析了直上“九九”式高级教练机的不利因素和有利条件,针对高级教练机机身重、速度快、操纵技术复杂的特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946年10月的一天,“九九”式高级教练机第一次载着飞行学员飞上了万里晴空。在这条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上,航校的同志们打破常规创新路,创造了世界航空史上的一个奇迹!教练机问题解决了,油料又成了新问题。航校储存的汽油即将用完,解放区暂时又不能生产,外国进口也毫无指望,汽油一天天消耗,却没有半点来路,怎么办?航校的技术人员提出了用酒精代替汽油试试看的想法。为此,进行了无数次的地面试车和空中试飞。为解决发动机保温问题,在气缸周围绑上毛毯;为提高酒精的抗爆力,增大发动机的马力和转速,使用了汽油和酒精的混合燃料,同时扩大了燃料喷嘴,逐步减少了汽油成分,最终以96度纯酒精代替航空汽油飞行成功。酒精代汽油,飞机吃“粗粮”,又一个神话般的奇迹出现了!经过航校师生的共同努力,飞行训练计划圆满地完成了。对此,当年飞行教员队队长吕黎平在日记中写道:“兴凯湖畔重升空,蓝天复练基本功;敌机残杀仇必报,枕戈待旦看明朝。”
虚心求教锤炼人才
为解决航校教学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中共中央东北局又将投降的日本关东军第二航空军团第四练成大队的林弥一郎所部征调过来。林弥一郎率飞行员20名、机械师24名、机械员72名,以及各类空勤、地勤人员近200人集体加入东北民主联军。为了团结他们,东北局明确了对待日本技术人员的政策:生活上有待遇,人格上要尊重,思想上尽力帮助,工作上严格要求。党的政策使这些大多数是渔民、农民出身的日本技术人员深受感动。特别是在当时生活条件非常艰苦的情况下,航校中的一般干部和学员每天只能吃高粱米、苞米,可日籍教官和机务人员却吃大米、白面。生活上优待,人格上尊重,使这些日籍技术人员真心实意地在航校工作。
这些日籍官兵成为了东安航空学校的重要技术力量,他们在老航校修理厂厂长徐昌裕、熊焰的领导下,共修理“九九”式高级教练机20架,双发高级教练机3架,隼式战斗机4架,“九九”式歼击机3架,重型战斗机和司令部侦察机各1架,发动机190台。在抗美援朝中击落8架敌机的战斗英雄刘玉堤等许多学员在航校都得到了日籍教员的耳提面授,并在建国后成为中国空军各级领导和骨干。他们为中国空军初期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48年8月,航校又搬迁到牡丹江。
1949年3月8日,常乾坤、王弼等到当时中共中央所在地——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向中央领导汇报航校工作时,毛泽东高兴地说:“很好,过去在延安办不到的事,今天办到了。你们为今后正式建立空军做了准备工作,培养了一些种子。”
航校雄杰英雄辈出
艰苦的条件,磨练出一批意志坚定、敢打硬仗的优秀航空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国远东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宣称:“中国根本没有空军。”然而,就是这支被美国人讥讽为“菜鸟”的新中国空军,却经常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敢与号称世界一流的美国空军较量,并使其遭受到沉重的打击。
1951年1月21日,最先进驻东安机场的空4师10团28大队大队长李汉率领6架米格—15歼击机迎战美军20架F—84战斗轰炸机,李汉击伤美机1架,奏响长空第一战凯歌。8天后,李汉在空战中击落、击伤敌F—84战斗轰炸机各1架,首创人民空军空战史上击落敌机的战例。
1951年9月25日,空4师第十二团副团长李文模率领16架米格—15歼击机迎战美军29架F—86“佩刀”战斗机,4号机刘涌新击落敌机1架,首创中国空军击落美国最先进的F—86“佩刀”战斗机的战绩。11月30日,空8师24团9架杜—2轰炸机与空2师4团16架拉—11歼击机编成联合机群对大和岛实施轰炸,途中与30多架美国F—86喷气式战斗机发生遭遇战,轰炸机通讯长刘绍基用机枪击落敌机1架,开创了世界空战史上活塞螺旋桨式轰炸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先例!担任护航任务的拉—11歼击机也接连击落2架敌机。副大队长王天保、大队长徐怀堂各击落1架F—86喷气式战斗机,又创造了世界空战史上的活塞螺旋桨式歼击机击落喷气式战斗机的奇迹!
1952年2月10日,飞行时间才100多小时的空4师12团3大队大队长张积慧一举击落飞行时间3000多小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266次的美国“王牌飞行员”中校中队长戴维斯,打击了美帝创造的所谓“空中优势”。美国远东空军司令威兰中将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悲惨的失败,是对远东空军的一个沉重打击。”
年轻的中国空军航空兵在朝鲜战争中边打边建,边打边练,在战斗中锻炼成长,先后有10个歼击机师21个团,2个轰炸机师3个大队入朝参战,共战斗起飞2457批26491架次,取得了击落敌机330架,击伤95架的骄人战绩。东安航校第一批飞行员、战斗英雄刘玉堤创造了击落击伤8架敌机的战绩,给世界上最强大的美国空军以极大的心理震撼!威兰中将后来回忆道:“中国空军对我们来说,一直是一个迷,他们好像一个晚上便学会了一切,飞行员只要很少的时间,就能够空战,他们好像在冥冥之中似有神助,对于我们来说,很多事情不可思议!”时任美国空军参谋长的范登堡将军在飞往远东视察后回到华盛顿时,曾作了一个悲观的报告,他对报界谈话时惊叹:“共产党中国几乎一夜之间就变成了世界上主要空军强国之一。”
刘玉堤
王海
东安在短短的1年零9个月中,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航空作战精英。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由东安航校培养出来的飞行员,以17架飞机编成整齐的队形,通过了天安门上空,接受毛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的检阅。在抗美援朝中,涌现出令美国空军闻风丧胆的著名战斗英雄刘玉堤、王海、张积慧、邹炎、王天保、华龙毅、高月明、陈亮、鲁珉、李汉、赵宝桐等都是东安航校培养出来的,有一大批后来成为人民空军的栋梁和各级指挥员。
东安航校那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勇于开拓、不断创新的革命精神,将永远在人民空军的建设史上放射着耀眼的光辉,激励着我们后代为建设鸡西、繁荣鸡西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