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5月24日电 今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在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鸡西地区人民和日本侵略者展开了艰苦卓绝的殊死搏斗。当时的密山县委积极组建密山游击队,从而燃起熊熊抗日烈火。由于斗争条件十分艰苦,密山县委办公地点便在一个很不知名的张老奤菜营。
张老奤菜营位于鸡东县新华乡北部哈达河水库西北,距炮手沟17里的山沟里。这张老奤的房子是两间小草房,房子四周长满了高大的柞树和桦树,从远处很难发现,只有走到近前,才能看到房子。房前有一条小河,河旁有一个泉眼,泉水清澈透明,冬天也不结冰,可常年供人食用。
张老奤是唐山人,当年30多岁,1932年他独身一人在这里安了家。他在房子两边开了两亩多地,种些常用蔬菜和玉米、大豆。他以采集木耳为主,由于他是唐山人,当地人管唐山人称为“老?摇奤”,至于他的大名,很少有人问津,久而久之,人们都知道他叫张老奤,他居住地方,也被人们习惯称为张老奤菜营。
当时任密山县委书记朴凤南的家,就在张老奤菜营的西面,两家隔一个山岗。由于相邻,两家常来常往。在朴凤南的熏陶、感染、教育下,张老奤接受了革命思想,积极为革命做了一些工作。朴凤南经过一段时间考查,看到张老奤踏实、可靠,张老奤菜营又隐蔽、又安全,便把密山县委设在这里。从此,张老奤菜营便成了密山一带(含鸡西、鸡东、虎林、勃利等地)革命的指导中心。
从此,密山县委在张老奤菜营指挥密山一带的抗日战争。先是派人散发传单,发动群众,让人们明白“日寇不除,国无宁日”的道理。进而建立抗日总会,先后发展会员300多人。发展中国共产党员,成立中共哈达河党支部和组建哈达河区委。还发动抗日总会会员筹集资金、收缴反动武装枪支。同时,派党员去山林队做工作,宣传抗日救国革命道理,晓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之大义,并签订枪口一致对外,共同打日本鬼子的协议,从而扩大了密山一带的抗日统一战线。
一九三四年四月二十日,中共密山县委在张老奤菜营举行密山抗日游击队成立大会。这天傍晚,游击队员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张老奤菜营。晚上7点多钟,县委书记朴凤南宣布密山抗日游击队成立。密山抗日游击队是以宁安工农义务队为基础,吸收哈达河抗日总会的青年骨干组成的。队长为张宝山(后叛逃)、副队长金佰万(1931年入党)、参谋长金根(1930年入党)。密山抗日游击队建队时共有48人,其中中共党员10名,青年团员4名。武器有长短枪40支,手榴弹8枚。尽管武器装备较差,可这只队伍却以张老奤菜营为根据地,在密山一带点燃起抗日斗争的熊熊烈火。
根据中共密山县委从张老奤菜营作出的决定,密山抗日游击队先后伏击了勃利附近的稻田公司自卫团、伏击了哈达河二段伪甲长于守财,智取了哈达岗远近闻名的大地主沈子君的枪支弹药,又三次从敌伪手中智取枪支弹药,在短短半年时间,使密山县委领导的这只武装队伍逐渐强大,于1934年10月中旬,被编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原游击队领导朴凤南、金佰万、金根均担任各级领导,他们率领队友们转战于虎林、饶河、宝清、勃利、林口、牡丹江一带,仅一年时间里,便经历了10几次战斗,每次都取得胜利,多次受到军党委表彰。
由于革命斗争发展需要,密山县委于1934年迁离张老奤菜营。可这里永远是游击队及共产党员的家。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及各级领导多次以张老奤菜营为联络点,指挥抗日斗争,使抗日烈火燃遍三江平原。
(作者系原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此文据有关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