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签发时间:
2007-07-16
|
|
东北网鸡西7月16日电 安娜·阿赫玛托娃是20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女诗人,她经历了“十月革命”、“卫国战争”,并在“大清洗”中受到严重迫害,诗歌创作也由最初吟诵女人隐情转为反映现实生活和自己的不幸遭遇,也塑造了自己的形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89年安娜百年诞辰通过决议,将这一年定为“阿赫玛托娃年”。
安娜出生在黑河之滨的敖德萨,父亲是个退役海军机械工程师,母亲出生于贵族世家。在她1岁时,举家迁至普希金母校所在地———皇村(今普希金市)。在这美丽、幽静、温馨的皇村岁月中,安娜接触了普希金语言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的作品。同时,又受到俄罗斯文化的浸染,从小就有显亲扬名的志愿。据传,她15岁时,便指着自己出生的小木屋说:“这里有朝一日要挂上一块纪念牌!”
1910年4月5日,她与著名诗人、评论家古米廖夫(1886-1921)在基辅城郊的尼科尔斯卡雅教堂举行婚礼。婚后,安娜在丈夫帮助下出版了第一部诗集《黄昏》(1912)和第二部诗集《念珠》(1914)。安娜在这两部诗集中,以清丽隽永的笔触,生动真切地发掘出女性的情感、婚姻和幻想,因而她的诗歌能在学校和妇女界广为传唱。不过,他俩的婚姻只维系了八年。说不清谁对谁错:古米廖夫在巴黎期间,爱上了一名俄法混血姑娘,而安娜也爱上了诗人什列依科。终于,在1918年8月,安娜与古米廖夫分道扬镳。可是,安娜与什列依科的婚姻也只维系了三年。翻阅安娜那段时期的诗篇,人们可以感受到她对丈夫专制、蛮横的不满,和对人生瞬息即逝的感叹。
1921年,古米廖夫以“反革命叛乱罪”被肃反委员会枪决。安娜厄运由此开始。1924年,《布尔什维克》杂志公开批判安娜“内心深处的反革命性”。1946年8月,联共(布)中央决议,再一次批判安娜,政治局委员日丹诺夫甚至大骂安娜是“荡妇和尼姑”。从此,她受到监视,过着囚徒般的生活。直到1956年,才被恢复名誉。
安娜在生命的最后20年中,除了写些短诗和筹备第七部诗集《时间的飞奔》外,主要创作她的惊世之作《没有主人公的歌》。1965年,这部诗集与以前六部诗集一起,作为《阿赫玛托娃诗集》问世。安娜另一部反映“大清洗”运动中人民遭受不幸的《安魂曲》长诗,直到她辞世后二十余年的1987年,才得以在前苏联《十月》杂志上全文刊出。
|
|
来源:
鸡西新闻网
|
作者:
邓衍辉
|
编辑:
李晓龙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