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太和村村民在大棚中采摘苦瓜。 记者 聂书宾摄 |
东北网鸡西9月13日电 正是金风乍起时。昨日,记者来到了“苦瓜之乡”麻山区太和村。行进在充盈着黄澄澄、金灿灿丰收硕果的广阔原野上,钻入一座座生机勃勃的大棚,眼前展现出一幅幅收获的画卷———青翠浓密的藤蔓间,垂吊着一个个玻璃瓶儿,瓶里结着不很起眼儿的苦瓜。就是这小小的苦瓜,着实叫太和村人好生地抖了起来。“这是俺叔家的大棚。他今年扣了三个。一个棚一亩来地。一开春温室育苗,‘五一’定植进棚,一个半月后就结果,一直结到上冻。这东西皮实,不上化肥,不打农药,纯绿色。多的一个棚能收苦瓜1500瓶,净收入五六千元没问题!”
20多岁的村民李景龙说起苦瓜眉飞色舞,满脸的喜悦。
的确,对于这个拥有320户、1560口人、计划内耕地仅有3000亩,人多地少矛盾相对突出且又地处偏远的山村来说,苦瓜给他们带来如此丰厚的收益,过去对他们来说几乎连想都不敢想。
“说起种苦瓜,得感谢区委、区政府的引导和大力扶持。”
村党支部书记王修文向记者介绍说:2000年,麻姑山庄酒业有限公司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食品学院联合开发出了“麻姑山泉”系列苦瓜酒,确定我们太和村为苦瓜种植基地。可那时,没摸着门儿,谁也不敢种。为了鼓励农民种植苦瓜,区财政给建大棚户每平方米10元补贴,村里无偿提供木料和土地,买红砖还给优惠价。而且,收苦瓜每瓶高达1元钱(现在每瓶收购价为六、七角钱)。
王修文说,那年,顶数文新武有胆识,试种了2分多地,装了4000瓶,收入4000元。一看这么大的赚头儿,全村开了锅。从第二年起,都争着抢着种。产量由4万、10万、30万、50万到100万,连年递增,今年可达150万瓶。种植户已发展到目前的40多户。
看起来褶褶巴巴的苦瓜,在太和村人的眼里已成了“金瓜”。据该村统计,种植普通作物亩收入500元左右;而种植苦瓜,亩收入则可达8千至1万元。去年,全村人均收入3200元。其中,苦瓜收入80万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今年,预计苦瓜产值可达120万元,平均每户可增收3000元。
村里有名的困难户李兴好患有气管炎等多种疾病,不能干重活,家中5口人,过去仅靠每年种点蔬菜变卖零钱维持生计。是苦瓜改变了李兴好一家人的命运———2002年,在党员于财初的帮助下,李兴好建起了一栋大棚,靠苦瓜的收入,当年还清了贷款,第二年就脱了贫。前两天,儿子上了大学,一家人甭提多高兴了。
“苦瓜在俺村可以说小有规模了,现在俺们已经成立了苦瓜协会,从贷款、买种子农膜,技术指导乃至销售等等,实行一条龙服务。”王修文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要想种植苦瓜,得通过抓阄来决定,不然,你说让谁干才是?”可见,种苦瓜,在太和村“热”得不得了!
据记者了解,日益壮大的麻姑山庄酒业有限责任公司现已荣获“市级重点龙头企业”、“黑龙江省绿色科技市场畅销知名品牌”等荣誉称号,并获得了绿色食品A级标识,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今年又投资600万元,新上了4条生产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在它的带动下,苦瓜产业定会给更多的农民创造更大的收益。
“以龙头企业为牵动力,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农业新格局。这是我们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区委书记刘军的一番话,为太和村大发苦瓜财加上了理性的注脚。
离开太和村,我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关注“三农”关键是解决农民的致富问题,一条苦瓜连着农户和市场,为农民搭起了致富的桥梁。村民金吉霞说得好:“苦瓜吃起来是苦,可在俺们眼里,它比蜜还甜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