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7月24日电 建市50年来,特别是开放以来,市委、市政府几届班子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团结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振奋精神,抢抓相遇,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全力推动全市改革开放和各项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的巨大成就。在建市五十周年之即,我们总结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就是进一步激发全市人民团结一心,埋头苦干,努力实现鸡西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为建设开放富裕文明和谐的鸡西而努力奋斗。
一、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质量、效益速度为1998年以来的最好时期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3个百分点。
●财政总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递增26.5%,高于全省市场水平9.3个百分点。
其中,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年均递增31.1%;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9%;工业企业增加值和农业总产值年均分别增长21.6%和17.2%。
●2006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计比2003年增长39.6%
●2006年财政总收入(按可比口径计算)比2003年平均增长30%。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重到2006年调整为30:30:40
1.推进农业“四个升级”,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畜牧业和绿色食品两大优势主导产业。
———成功引进四川高金集团等骨干龙头企业,带动了全市畜牧业发展,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由2002年的29.3%提高到40%。
———建立并完善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规模饲养体系和动物疫病防疫体系。
———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达90%,比2002年提高5个百分点。
———绿色食品种植基地监测面积、产值分别比2002年增长61.1%和143%,占农业生产总值比重由36%增长到40.9%。
2.产业化进程加快,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和带动农户户数分别增长85%和75%。
———大型优质水稻基地项目已获国家批准,三个大型灌区纳入省“两江一湖”(松花江、乌苏里江和兴凯湖)规划,建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66万亩。
———新增农机保有量9621,比2002年增长27.8%。
———煤炭、冶金、机械、建材和医药食品五大主导产业优势更加明显,四年来增加值年均增长24.4%,已占全市工业经济比重的80.7%,比2002年提高8.2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0%,兴凯湖、乌苏里江、珍宝岛毓旅游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兴凯湖国家地质公园开园,家庭旅馆建设全面启动,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1.50%,创历史最好水平。
三、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
———国企改革目标如期实现,全市277户国有企业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改制面达85.5%。
———国有资产全部进入产权交易中心,实行“阳光交易”。
———完成了13万名国企职工(含中省直)“三条保障线”向“两条保障线”的并轨,支付“并轨”补偿金12.9亿元,安置下岗职工21.5万人。
———进一步完善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
———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初步建立。
———启动税控信息网络建设,非税收入收缴、政府投资评审等改革成效明显。
———3年区级财政收入年均增长36.8%。
———进一步强化区级政府职能,向区级下放16个方面43项行政管理权。
———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
四、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
———口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对俄贸易额年均分别增长43.7%和51.1%。
———外贸领域拓展到俄、日、韩、美等30个国家和地区,与周边6个俄罗斯城市和地区建立了政府间互访机制。
———积极争取省政府批准,建立了中俄科技合作交流中心。
———成功举办了三届中俄文化交流周、两届中俄区域合作论坛、虎头国际和平论坛,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日趋频繁。
——积极筹办和参加各类经贸洽谈活动,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四年来共引地域外项目389项,引进资金88亿元。
———2006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227万美元,年均增长17.6%。
五、大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抓住国家振兴东北等地区老工业基地的历史性机遇,启动实施了“1234510工程”。近年来,投资建立了30个超亿元的大项目,重点建设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5.5亿元。
———北钢、乐贤、鸡东煤矿等改扩建项目陆续发挥效益。
———宝川垃圾处理厂一期工程、鸡密路、密档口岸公路、农村公路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项目相继竣工。
———青龙山水库、民用机场已完成前期工作。
———矸石空心砖、瓦斯发电、稻壳发电等一批循环经济和环保节能项目相继投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为第四届中俄文化交流周暨兴凯湖中俄区域合作论坛增光添彩
六、区域经济发展成效显著
1.支持和服务域内中省直企业发展:共接收铁路、矿业集团等中省直单位学校、医院等办社会职能机构88个,接收人员7925人。
2.中省直企业效益明显提高:矿业集团等中省直企业为地方财税贡献率已达31%。
3.完成全市农网改造:实现同网同价,年减轻农民负担3000万元。
4.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三县(市)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可比口径)分别比2002年增长50.6%和92.2%。
七、城乡面貌有较大改善
全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66亿元。
1、城区全天供水管网改造主体工程完工。
2、供气、供热普及率达到87%和82%,分别比2002年增长6.2%和12.9%。
3、破产矿区供水、供热改造工程全面启动,铺设供水管线8.4万延米,改造供热外网3.7万延米。
4、完成文化广场、“两沟一河”及环路、腾飞路等重点工程,新建改造道路1347.3公里。其中通乡、通村公路完成678公里。
5、拆除危房棚户区近90万平方米,新建住宅近300万平方米;采煤沉陷区治理两期工程新建安置楼66万平方米。
6、城镇化水平达到59%,比2002年提高3个百分点。
7、城市绿化、美化、亮化、低空污染治理等工作成效明显,先后荣获“省级园林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称号。
八、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全市社会事业总投入69.8亿元。
1.高新技术企业、产业产值不断发展和增加。
2、农村及矿区中小学危房和网点布局等得到全面改善。
改造中小学危房22.1万平方米,在全省率先消除D级危房;完成了农村中小学校网点布局调整任务,撤并学校463所,建设133所高标准农村和矿区学校,农村寄宿制学校达到90%;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两免一补”,免除了市直、六区、鸡东县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寄宿生寄宿费;城乡中小学实现了现代远程教育,基础教育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成立了黑龙江技师学校,鸡西大学发展成为全省专科龙头学校。
3、乡镇卫生院设备全面更新,装备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比全省提前一年全面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80%;完成了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疫苗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达65%。4、文化基础条件得到改善,群众文化活动日益丰富,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获国家级和国际级奖项。
5、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完成。
6、全民健身积极踊跃,竞技体育有新突破。
7、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主要社会发展指标均控制在省确定目标以内。
8、“四五”普法成效显著,民主法律建设不断加强。
9、社会治安总体形势平稳,人民群众安全感不断增强。
10、妇女、儿童工作居全省前列;民族、宗教、外事、侨务、档案、人防、地震、双拥、优抚和残疾人等社会事业都有新的发展。连续四次获得国家“双拥模范城”称号。
九、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到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配达到8333元和4180元,年均增长11.5%和13.6%
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比2002年增长44.7%、51.2%和81.3%。
2、累计偿还拖欠工资8亿元,偿还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资1.1亿元,偿还“三欠”资金2.4亿元。
3、通过“一帮一”活动使7845名困难职工脱贫。
4、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22平方米,比2002年增长6平方米;累计建设适用住房近10万平方米。
5、为符合标准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廉租房补贴、供热补贴和电费补贴。
6、累计筹集助学资金2.2亿元;资助贫困学生29万人次;筹集发放再就业资金2.7亿元;基本养老、低保和救灾、救济资金拨付到位率达100%。
7、在全省率先实现市区农村五保户统一集中供养。
8、加大对区级转移支付力度,六区机关事业单位发放全额工资;在全省率先兑付机关事业单位上调工资,人均月增加工资285元,增加艰苦边远地区津贴45元;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55元。
9、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面推开,34923人纳入农村低保。
10、2006年机关事业单位医保标准提高了2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