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8月3日电 一、鸡西县为什么改为鸡西市
鸡西县改为鸡西市主要出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鸡西县所在地是一矿区,是我国重要产煤区之一。在新建、改建的一百三十六项工程中就占有两项,该矿有着广阔的前途。据初步勘测,总埋藏量约有3亿吨,按当时采煤率计算,可采百年左右。计划1957年原煤产量将增至590万吨,1962年达到886万吨,将比1955年原煤产量提高一倍多。随着矿区发展,人口也将有大幅度的增长。1957年矿区职工及家属将发展到17万人,1962年可增至26.3万人。再加之为矿区服务的居民,将达到30万人。二是政权组织与煤矿生产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当时的县人民委员会因主要任务是领导农业生产,不能很好地为煤炭生产服务,致使矿区物资供应、公益事业、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公安司法、文教卫生等工作,跟不上煤炭生产的发展。三是行政区划不一致,一个完整的矿区,行政上由三个县分管,致使工作步调不统一,相互关系不密切,因而在供应标准上、物价上都不一致,影响矿区的物资供应和生产计划的统一执行。公安司法以及其他一些行政措施,也因行政区划不一致,难以有效地为生产服务。为此,国务院1956年12月18日第四十一次全体会议,根据省人委的报告,决定撤销鸡西县,建立鸡西市。
国务院决定后,根据省的指示,统一做筹备,鸡西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于1957年3月5日至7日举行。正式代表149人,列席代表25人,共计174人。大会首先听取并讨论了市委书记王友三同志关于1957年政府工作任务建议的报告,选举产生了第一届人民委员会,选出市长韩东光,副市长马晓村、毕勇及委员18名,同时选举刘瑞峰为市人民法院院长。
二、建市当时市区国民经济状况以及市区的市容、人民生活供应现状
建市当时市区国民经济情况:1957年鸡西建市时总人口数量262603人(农村人口49868人),全市总户数为55830户。全市划分6个区:鸡冠区、滴道区、恒山区、梨树区、城子河区、麻山区;两个乡:红星乡、柳毛乡。
耕地面积:1957年为386910亩;粮食产量19865吨;蔬菜22635吨。
全口径职工人数为53170人。其中中直企业37591人,地方企业14394人,省属企业1185人。
社会总产值:22322万元。其中工业总值10081万元。
工业企业单位数:1957年83个。工业总产值:16417万元,其中中央企业14031万元,地方企业1670万元,省属企业716万元。
原煤产量:1957年590万元。
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957年5001万元。其中商业4542万元,其中全民3260万元,集体1736万元,个体5万元。
地方财政收入1340万元,支出237万元。
建市当时市容情况:建市前,由于国家对城镇建设投资少,鸡西县虽解放十几年,但变化不大,县城没什么大的建筑。仅有的政府办公楼,当时叫城皇庙,建后还受了通报批评。大多是低矮陈旧的平房,条件也很简陋。道路除街里商业区有一条红军路是柏油路外,其余的全是土路,也不整洁。县政府和矿务局相间的二、三里地段,中间还有一条铁路道口。我们鸡冠区李俊杰区长即是在这条铁路口被火车压死的。这一带是一片沼泽地,雨天蓄满了污水稀泥,道路泥泞,行走非常困难,得穿雨鞋。晴天路过这段路,到处尘土飞扬。建市后,市政府对城市建设进行规划,经省批示后,便逐年按投资、按规划着手建设。首先把城市建设投资重点用于重要道路修建和排水设施建设上。经过一段工作,城市主要道路基本都变成柏油路,只剩从矿总医院到车站这条路未建柏油路,但路基按规划形成砂石路,已经通行车辆。那时的规划没有现在东边的这座大跨线桥。鸡西市经20多年的建设,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这十几年的发展,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鸡西市当时的老面貌已看不到了。
建市当时人民生活供应情况:建市后,我负责政府的全面工作,重点抓城市财贸。当时鸡西市缺少油、米、粉厂,鸡冠、恒山、城子河仅有两个小制米厂,鸡冠、滴道各有一个小油厂,加工远远不足,居民口粮大都是靠外地调进。原粮由农场和密山县运到牡丹江加工出成品粮后,再返到鸡西。由于鸡西不能加工,不但给国家造成运输的浪费,而且鸡西严重缺少糠麸,限制了畜牧业和酿造业的发展,就连烧酒用的糠麸都满足不了。建市后,省粮食厅帮助建了两台磨的小粉厂,仍是满足不了供应的需要,直到1980年,省粮食局安排全省粉厂、油厂基本建设规划时,因为我对鸡西加工厂的情况十分了解,是全省加工能力最差的市,经省研究,给鸡西安排建新粉厂、油厂。两厂建成以后,基本解决了加工不足的问题,不仅满足了城市口粮、口油的供应,而且还可以外调。
三年困难时期的情况:建市后第二年,正值大跃进,实行人民公社化,市矿合一,城市大办钢铁,郊区大搞深翻地。当时农业是大丰收,但由于生产队管理不善,收割庄稼不及时,粮食损失浪费严重。1960年遇到大旱,多天未下雨,粮食大减产,造成人缺口粮,牲畜首先大量死亡。为度难关,1961年根据国情,将城市居民和机关干部口粮从定量内减掉两斤。当时由于副食品缺少,加上口粮不足,政府号召机关干部在业余时间搞小开荒种地,弥补口粮不足。还号召各机关厂矿食堂大搞代食品和小球藻,增加营养,补充口粮问题。总之,想尽了种种办法,以度暂时困难。但尽管如此,群众生活仍非常困难,1960年城乡不少群众得了浮肿病,农民特别是贫困队的农民更为严重。当时我和孙武副市长一同到鸡东乡检查工作,在乡下吃的就是泡过的柞树叶子掺点苞米面的代食品,吃时确实难以下咽,比在抗战时期吃糠菜树叶还难吃,我二人各吃了半碗。
当时政府为了保证煤炭生产,对煤矿工人定量,特别是井下工人定量没有减。虽然没减,但发给井下工人吃的面包,他们都给家中老人、小孩吃了,井下工人口粮仍然不足,干活没有体力,直接影响了生产。但未发现有严重浮肿病的,因为工人收入多,可以买到私人贩运的副食品。
三、建市后工作开展情况
市人民代表大会闭幕后,第一次人民委员会就听取了工农业生产情况的汇报,研究了如何发展地方工业和发展郊区蔬菜逐步解决当地需要的问题。
首先解决地方用煤发展小煤窑的问题。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展小煤窑的指示,为了扩大煤炭资源,满足城乡用煤,特别是广大农村用煤的需要,根据自产自销的原则,由地方政府批准,可就地开采,解决当地民用和工业用煤。经市委研究和矿务局联系,经矿务局规划安排,确定把小恒山矿到老道沟这中间的一块断层煤田(储量近百万吨)划给地方工业开采,解决了地方工业用煤。当时在鸡东镇和各区乡,都安排和批准了一个小煤窑。同时,还要求煤矿和地方工业主管部门在技术上给小煤窑以指导,尽快改变小煤窑旧的开采方法。特别要注意安全,使生产得以健康发展。
其次,研究了如何发展地方工厂问题。建市后,省给投资很少,争取个项目很困难。建市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为了发展煤炭生产,因此,为煤矿服务的指导思想是很明确的。为大力加强地方工业的发展,几年来,在省的关怀支持和市委的重视下,经政府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地方工业在现有的基础上,有了新发展。新建了钢铁厂、造纸厂、胶鞋厂、丝绸厂、机械厂、铸铁管厂、啤酒厂,并恢复了柳毛石墨矿。
钢铁厂是在1958年大办钢铁时,发现大通沟、城子河的矿源以后决定建立的。最初,由省直和市结合,在滴道矿先建了两个8立方米的高炉。以后,根据城子河矿源,经省批准,又在鸡冠山下建了13立方米和28立方米的高炉各一个。经过一段生产,决定滴道矿两个小高炉停产,并将其改为铸铁管厂。由于28立方米炉生产一直很正常,市委根据中央八字方针精神向省报告,省同意继续保留生产。
丝绸厂是省委杨易晨书记到鸡西检查工作,看了我市在野外柞树棵上养蚕的情况,我们又向他做了汇报,他表示同意后建立的。建丝绸厂我们早有动意,当时全市已养几千把剪子的蚕,从那时起,就向省汇报我市计划建设丝绸厂。第二年计划会议安排计划时,将丝绸厂投资安排给商品厅直属丝绸厂。当时我提出意见,争丝绸厂投资。经过争吵,杨书记最后决定在鸡西市建厂。投产后,就面向矿区,为煤矿服务,加工丝织带、床单布以及其他品种。
市机械厂开始是一个小规模的机床厂,机床不多又缺少精密机床,又无固定产品。1961年,煤炭部决定将煤矿技工学校和关内某处学校合并。市委听说后,即通过学校向部联系,能不能搬迁时把技工学校实习工厂留给地方。经联系煤炭部同意后,将市机床厂和技校实习厂合并,定为市机床厂。该厂主要为煤矿代加工。原市机床厂改为农机具总厂。
胶鞋厂是在原翻修旧轮胎和生产加工再生胶的厂子基础上,在市百货站的帮助下发展而成的。当时省调拨的胶鞋满足不了煤矿需要,建厂后成品由百货站包销。
造纸厂是在一个用稻草生产纸盒和毛头纸的小厂子的基础上,经省市投一部分资以后,从小到大,逐步发展成为鸡西市造纸厂的。
啤酒厂是为了满足人民生活日常必需品种的需要建立的。当时,白酒、啤酒是一个厂。酒对城乡人民,特别对煤矿城市来说,由于矿工多,在井下作业生产,是天天不可缺少的。为了保证矿工和市民的生活需要的品种和数量,把白酒厂的啤酒车间分出建为一个独立的鸡西啤酒厂。这样分开以后,数量明显增加,向逐步达到需要方面发展。
发展新厂子,首先是确定建厂的原则。一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生产生活的必需;二是根据当地现有资源;三是考虑省给的投资,经过努力项目能很快建成,并有发展前途。上述厂子所以能迅速发展,是市领导和广大职工树立为煤炭生产服务的思想,积极地发展地方工业,解决当地煤矿职工和市民生活的需要,不从外地进货,又发展了地方工业。
总之,建市经过34年,到1990年末,全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状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总产值现已达39.7亿元,比建市时的2.2322亿元提高了近18倍。其中工业总产值完成25亿元,是建市时的1.0081亿元的近25倍;主要工业品原煤完成2713万吨,比建市当时的590万吨提高4.6倍;粮食总产量达到22.7万吨,比建市时的1.9865万吨增加11.4倍;蔬菜总产17.9万吨,比建市时的2.2635万吨提高7.9倍。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12.3亿元,是建市时的5001万元的24.6倍。财政收入现已达到2.1亿元,比建市时的1340万元增加15.7倍。全市总人口达到116万人,是建市当时30万人的3.9倍。其中非农业人口80.6万人,农业人口35.4万人。
以上是我对建市后的几个片断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