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8月3日电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部队的建立,是经历了一段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艰苦历程。现存北京军事博物馆的“功臣号”坦克,是我军的第一辆坦克,东安(密山)是我军装甲兵的摇篮。
我军第一辆坦克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为抢胜利果实,把“接收大员”从峨眉山派往东北,改伪满军为国民党军。当时,因为时局关系,我党人员奉命撤出沈阳。我党领导机关指示,尽快把战利品运出沈阳。日军破坏了的坦克,能修几辆就开出几辆。当时30多岁的沈阳民主自治区司令部保安大队长高克(曾任东北装甲兵司令部技术部长、黑龙江省农机厅副厅长、哈尔滨第一机器制造厂副厂长等职,1992年10月19日病逝,终年82岁)在一次奉命检查沈阳一家军工厂时,发现了几辆坦克,当过司机的高克格外高兴:我们共产党所领导的军队,用小米加步枪,靠两条腿,打了20多年的仗,还没有坦克呢,得想办法把坦克开出去。时间紧,任务急,高克与负责收拾坦克的战士们,深夜潜入坦克库抢修。在拂晓前,高克便把一辆十八吨日式坦克发动起来。敌人闻声赶来,高克驾驶坦克迎着枪声闯出了大门。当敌人清醒过来,坦克已经走出沈阳十几公里了。这就是我军第一辆坦克。但它百“疾”缠身,不断发生故障。高克与战友凭着勇敢和机智,经过千辛万苦,最后终于开到了通化,开进我炮兵学校的大学。朱瑞司令员高兴地说:“你们开来的不是一辆坦克,你们给我军带来了一支装甲部队。这辆坦克标志着我军机械化开始。1945年12月初,炮兵司令朱瑞,宣布成立我军第一支坦克部队(当时只有这么一辆坦克)。
1946年,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大举进攻东北,形势骤然变化,8月,东北民主联军总部决定将我军第一所航空学校、炮兵学校的坦克大队迁至东安(密山)市。
“老头号”坦克称谓的由来
东北民主联军炮兵学校的坦克大队(东北战车大队)1000余人,在大队长孙三(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原山西省军区副政委,正军职)、副政委霍舒廷、副大队长丁铁石(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原基建工程兵政治部主任,副兵团职)的带领下,选择东安(现密山第三中学一带)为营房。对开来仅有的三辆能开的坦克和一些零散部件开始了维修,组装学习和训练。东北战车大队到东安后,又改称东安战车团,这是我军第一支坦克部队,即现在军委装甲兵第一师一团。他们在东安用拆东补西的办法,修出了20多辆坦克、50多辆汽车,先后参加了攻打吉林哈达湾、四平街和辽沈战役,威风凛凛,立下了战功。据当年坦克连指导员蓝曼回忆,我军第一辆坦克“资格”最老,机器最旧,培养出的坦克手和修理工最早,战士喜爱它、敬重它,亲昵地称之为“老头号”坦克。1948年,我东北解放大军围困了长春,一场决定性的大战即将到来。我们这支小小的坦克部队,也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而紧张起来。当时,为了部队训练需要,“老头号”坦克已经拆得七零八落,它还能上战场吗?
在这个关键时刻,这匹老骥有幸遇到了一位好骑手,他就是东安战车团的学员董来扶。“老头号”坦克能参战立功,还真经历了一段复杂的过程。蓝曼回忆说:当年董来扶和车长牛生贵一起写了一份请战书。保证“老头号”能上阵杀敌。于是,他与全车乘员一起,抢修“老头号”坦克。饭在车边吃,困了就在车里打个盹儿,机油把头发粘成绺也顾不得洗。没几天,同志们都消瘦下来。天天抹得满脸油黑的董来扶,两腮虽深深塌陷,但他那双眼睛却炯炯有神。
接到出发的命令,全团的坦克都上了火车,唯有“老头号”坦克,还停在车库里不能发动。这时,董来扶再次向领导保证,只要坦克拖上火车,在赶到前线之前,定能把坦克修好。在他们的一再保证下,大家都提着心把“老头号”坦克拖上了火车。在开往前线的火车上,董来扶和全车乘员夜以继日,餐风饮露,一直陪伴在“老头号”坦克身边。聚精会神地检修毛病,真是功到自然成,当到达驻地,“老头号”坦克在隆隆声里,大摇大摆地走下火车时,战友们都围了上来,把董来扶高高地抬起。这匹老骥,将在董来扶的驾驭下和战友们一起驰骋在解放锦州的战场上。
“老头号”成为“功臣号”坦克
“老头号”坦克参加第一次冲击,是在锦州外围突破敌人防线的战斗中,坦克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冲过了几道战壕,碾过数道铁丝网之后,前面便出现了一大段开阔地。这是敌人有意布防的,这样,可使我们的坦克暴露在敌人的火力之下,对坦克非常不利。为了避免坦克被敌炮火击伤,董来扶双手轮换急拉操纵杆,使坦克蛇行前进。只见坦克周围腾起一股股炸烟,敌人的炮弹一颗颗都落空了。当坦克冲到铁路桥前时,一道石墙挡住了坦克的去路。这时,步兵很难前进一步,石墙上面,敌人的机枪封锁了步兵前进的道路。一阵阵密集的火力,压得步兵抬不起头来。坦克炮一阵猛烈的轰击,石墙被打开了,步兵在一阵喊杀中冲过了石墙,敌人的防线被突破了。
经过短暂的停歇后,“老头号”坦克又开始了第二次冲击。这时,步兵已进入巷战。敌人在街道口堆起各种障碍物,碉堡星罗棋布,步兵每前进一步都得付出很大的牺牲。正当坦克碾过障碍,摧毁了碉堡领步兵前进的时候,董来扶发现,车温突然升到95度。他马上意识到:机油冷却器被弹片击伤了,机件润油受到影响。董来扶冒着炮火进行战地抢修。夜已经降临了,枪声和火光就是战斗命令。董来扶开着修好的坦克向火光冲去,把第二梯队的步兵带到锦州老城下,胜利完成了第三次冲击。第四次冲击,是“老头号”坦克单车完成的战斗任务,消灭了敌人的火力点,攻克了敌人固守的火车站。
最后一次冲击,是攻打锦州老城。这是解放锦州的最后的一次战斗。当时,敌人龟缩在老城里,妄图依仗城墙和护城河进行顽抗。这是一次激烈的战斗。“老头号”坦克迎着炮火走在坦克队列的前面,且战且进。炮弹和手榴弹像冰雹一样从城墙袭来,河岸烟尘四起,河中水柱冲天,一场大战正在紧张时刻,坦克冷却器第二次被击伤。坦克虽不能行动,但并没有停止战斗。它充分发挥了坦克的火器威力,紧紧压住敌人的炮火。炮手只几发炮弹,便打掉了城内的敌人指挥所。当敌人的指挥所起火时,一阵喊杀声震动了整个战场,步兵像一阵暴风,纷纷越过护城河,爬上了城墙。这时,从坦克的瞭望孔可以看到城上的敌人已打出了白旗。
在解放锦州的战役中,“老头号”坦克立了功勋。经上级批准,正式命名为“功臣号”坦克。而董来扶荣获”坦克英雄”称号。“功臣号”坦克一直随着战争的胜利前进。从沈阳出发进关,参加了解放天津的战斗。北平和平解放,它参加了入城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它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在开国大典阅兵式上,坦克方队最前方的坦克就是东安战车团学员董来扶驾驶的“功臣号”坦克,“功臣号”坦克上的旗手是东安战车团参谋李世雄;第二批两辆并列的坦克上靠天安门一侧敬礼的是东安战车团副团长丁铁石,丁铁石左侧向天安门敬礼的是东安战车团政委毛鹏云,他们率东安战车团的指战员驾驶99辆坦克与装甲车在轰鸣声中威武地驶过天安门。
资料来源:
“春花第一支”蓝曼《解放军画报》1981年第6期。
“珍贵的历史照片”吕宗纯《黑龙江日报》1999年9月28日第七版
“四大摇篮育英华”《精彩密山》画册第20页
“与时俱进的鸡西”电视片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