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8月6日电 《安娜·卡列尼娜》是19世纪俄国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倾力之作。托尔斯泰对自己作品的结构很满意,他曾说:“我以它的建筑而自豪———拱顶镶合得那样好,简直看不出嵌接的地方在哪里。”他成功塑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女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使其成为文学史上具有一定代表的女性形象之一,对俄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都具有深刻的影响。
故事是从奥勃朗斯基家中一片混乱中开始的,几天前,当妻子陶丽得知丈夫和原来的家庭女教师有着暧昧的关系,便声明不能和他在一起,当时社会的上层社交界,夫妻间互不忠贞各有情夫情妇的情况很普遍,只是心照不宣,各自保全体面罢了。奥勃朗斯基的妹妹安娜也许是为了保全家族的声望和地位也或许是不愿看到家庭的破裂,为了调解歌嫂的纠纷而来到了莫斯科,因此在火车站与近卫军军官渥伦斯基邂逅。“当他回过头来看的时候,她也掉过头来了。她那双在浓郁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灰色眼睛亲切而注意地盯着他的脸,好像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他又立刻转向走过人群,好像是在寻找着什么人似的。在那短暂的一瞥后,渥伦斯基已经注意到有一股压抑着的生气流露在她的脸上,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弯曲了的隐隐约约的微笑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整个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里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住她眼睛里的光辉,但它却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中可辨的微笑里闪烁着。”就这样,安娜的高雅风姿和笑容中蕴含的一股被压抑的生气使渥伦斯基为之倾倒。他们很快陷入了爱河,与此同时,庄园贵族列文也来到莫斯科,他爱上了陶丽的妹妹吉娣,但在求婚中遭到拒绝,因为吉娣迷恋渥伦斯基,安娜歌嫂言归于好,吉娣却处在失恋的痛苦中。
面对丈夫冷冰冰,一本正经的脸,安娜心中产生了不愉快的感觉,而丈夫卡列宁也觉察到妻子的变化,他盘问并警告安娜,虽然夫妻俩表面上一切如故,其实他们的关系已经开始变化了,安娜不顾一切地说:“我感到绝望。我爱他,我是属于他的。我怕你、我恨你,你高兴怎么对付我就怎么对付我吧。”而卡列宁为了名誉却要求安娜继续留在他身边。列文向吉娣再次求婚成功,他们在庄园中过着美满的生活。可安娜处境越来越糟,她怀了孕,分娩时又患产褥热,几乎死去。此时的渥伦斯基冷下去的热情又再次强烈,而卡列宁重新爱上了安娜,还爱上了新生的小女儿,可安娜病愈后终于不等丈夫同意离婚,就与渥伦斯基到国外去了。
安娜与那些有情夫的贵族妇女不同,她是真正渴望真挚自由的爱情,不愿过着那种毫无爱情,冷酷虚伪的生活,她外表看似柔静,却敢于追寻自己所要的生活,为此,她失去了儿子、家庭、社会地位,当然在她身上,还是有着母性的体现,她十分思念大儿子,在谢辽沙生日时,她不顾一切撞进自己住过九年的房子,母子俩紧紧拥抱,难分难舍。直到卡列宁走进,她才不得不匆匆离去。失去儿子,又得不到离婚许可,与渥伦斯基只能是非法结合,上流社会的大门紧闭,处处遭到冷遇。她只能孤独地住在渥伦斯基的庄园里,消磨无聊的时光。
然而她与渥伦斯基隔阂越来越深,令安娜感到十分痛苦,安娜觉得他对她的爱在减少,而他则后悔为了她陷入苦恼的处境,他们互相指责对方,认为错在对方,迫使安娜最终走向自杀的道路。她走到铁轨边,尽力推测前后轮之间的中心正对准她的时间,她想:“那里,倒在正中心,我要惩罚他,摆脱一切人,也摆脱我自己!”一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陨落了。
人们认为渥伦斯基在满足了自己的情欲和虚荣心之后,最终抛弃了安娜,我却认为他是爱着安娜的,只不过激情之后的热恋,随之而来的是平淡的生活,二人都认为自己为这场爱情投入付出的太多,他们都需要在各自身上寻求同等点,他们缺少的是交流,因为他们太害怕失去彼此。对渥伦斯基来说,安娜死后他的人生已经没有了意义,战争爆发,他决定上前线,“我高兴的是有机会献出我的生命———我觉得不仅多余而且简直讨厌的生命。”
这部书中体现了完整严密的情节结构和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托尔斯泰不愧是享誉世界的文豪,情节贯穿巧妙,安娜自杀时长达几万字的内心独白,都是这部书的经典之处。这部书中,作者深刻关心妇女的命运,歌颂人的生命力,赞扬人性合理要求,我们需要慢慢读,细细领会这部巨著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