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鸡西3月29日讯 (记者李钊) 王成云于1963年出生在城子河区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6年7月毕业于东北农学院园艺系蔬菜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一直在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从事蔬菜科研工作。1996年入党。三十二年来,他始终工作在农业科研的第一线,并由一名普通的专业技术人员,逐步成长为一名业务精通、懂管理、善经营的农科所副所长、享受研究员级待遇的高级农艺师、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省十二届劳动模范。
刚毕业时,王成云工作在城子河区城山岭东南的老科研所。当时的科研所规模不大,设施简陋,与外界联系很少。他与技术人员整天闷在这个“世外桃源”中,维修烟道,砌炉子,白天干活,晚间轮流值班烧温室炉子。盖温室没有棉被,他就买来稻草自己打草帘子代替棉被保温。育苗用水也是从压井压水,再挑到温室中去,春季,每个技术人员都要挑500多担水,灌水到深夜是经常的事。他就是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中从事着科研工作。
在老所搞科研,实际就是承包。跟工人一样承包大棚、露地,从事繁重的农事操作,生产资料费用由个人拿,而且还得交所里提留,产品也得由自己负责销售。外界称技术人员是带工资的农民。与农民不同的是,他们还得承担所里的课题,搞试验。
1993年新所建成后,良好的科研和生产条件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再好不过的事了。新所有组培室和先进的仪器设备,有懂科研、善管理的领导,技术人员干劲倍增。王成云经常吃住在单位,起早贪黑地干活,而且那时单位没有食堂,干完活后还得忙吃的。从1994年到1997年,他连续四年的大年初一和正月十五都是在单位度过的。
1997年到2000年,农科所的科研方向成功地走向了引进推广这条路,实现了南菜北种,野菜家种,外菜中种,夏菜冬种。这几年他承担了“名、特、优、新蔬菜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课题、“温室蔬菜周年生产试验”课题、“温室伊丽莎白甜瓜灰霉病的农业生态防治”课题。每年试验的蔬菜新品种都在60个以上。
当时他既是农科所技术负责人,又是干活“打头”的。每天上班后分配给几个女同志一些轻快活,他则带领男同志干一些拉土、筛土、施肥、挖地、整地、起垅、做畦、浇水等重活、累活、脏活。另外还得利用歇气的空闲时间到育苗温室通风、打水、苗床除草。忙碌了一白天,晚间还得看书、查资料、做计划,因为那几年引进的都是蔬菜新品种,必须在了解其植物学特征、特性和对外界环境条件的要求后,才能确定其栽培方式、方法、播期、播量,才能制定出适当的试验方案。那些年他的参考书总是放在家里,因为白天在单位根本没有时间看书。所内绝大部分成果鉴定材料、论文、讲课笔记等大多数都是利用业余时间在家完成的。那些年,别人都能休息的双休日,他最多只能休一天,而且在双休日上班单位是没有通勤车的。大概算起来,他一年的工作日要比别人多出六七十天。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农科所引进的冬瓜、苦瓜、西兰花等30多个效益好的蔬菜品种,在我市得到了推广。目前已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多亩,为农民多创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由于他所在的研究所的名、特、优、新蔬菜的引种、试验、示范、推广课题起步早,发展快,吸引了周边的双鸭山、七台河、鹤岗等地市的同行前来考察学习。全省蔬菜现场会曾专门组织代表来参观。
多年来,他努力工作,潜心钻研,先后获得多项荣誉。曾连续四届被评为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次获市级劳动模范、2次获市级优秀共产党员、4次获市级科普之冬先进个人、市首届十佳科技工作者、省农业系统先进工作者,省园艺学会理事、省特聘蔬菜生产指导专家、农业司法鉴定人。
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他始终以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为宗旨,以农民致富奔小康为己任,坚持工作在农业科研一线,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无私的奉献精神,感染着大家、激励着大家。他凭着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和执著追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用真情和汗水铸就了事业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