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馆长张桂芹
个人简介:张桂芹,女,中共党员,1983年考入鸡西市滴道矿史展览馆做讲解员,1995年任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馆长至今。1999至2001年,连续获得原矿务局滴道矿优秀“三八红旗手”、优秀女干部称号,2008年荣获年度全市文化工作先进工作者,2016年获全市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东北网鸡西8月23日讯 (记者张晶) 从18岁时的讲解员到现在的陈列馆馆长,张桂芹坚守信念,兢兢业业,一干就是35年。她用青春和奉献见证着作为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的发展与变迁。
身兼多职,用一颗火热的爱国之心默默奉献
走进距离鸡西市区三十公里地处山脚下的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的大门,整洁的环境、葱茏的草木便映入眼帘,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的陈列馆,却有一位女“首领”。熟悉张桂芹的人都知道,她有个绰号叫“八大员”,既是指导员、讲解员、资料员、研究员,又是施工员、保洁员、保管员、采买员。
1983年,张桂芹考入鸡西市滴道矿史展览馆(现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担任讲解员。该馆主要遗址滴道“万人坑”是日伪时期鸡西8个“万人坑”中使用时间最长、埋葬死难矿工和家属最多的“万人坑”;炼人炉是国内同类文物保存相对最完好的日军残害中国劳工遗址。1972年改称鸡西矿史展览馆,1974年被辟为死难矿工陵园,1976年又改称鸡西煤矿展览馆,1983年,这里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4年由鸡西市文化局接收建成侵华日军鸡西罪证陈列馆。
上世纪90年代初到2014年,是陈列馆最为艰难的岁月,面对一片凄凉的万人坑和破败不堪的陈列馆,只剩下她和一名更夫留守。即使这样,张桂芹的心里也从来没有产生过一丝一毫的动摇和彷徨,无论多少艰难困苦,都靠着石头一般的坚韧挺了过来。为了保证陈列馆正常开放和职工开资,从接任馆长以来,张桂芹带领大家种植花草、培育蘑菇、养鸡、加工劳保服装,什么挣钱就干什么,冬天搭炉灶、砌火墙取暖,夏季除草种花修剪树木,她样样干在前头,即便是这样,由于陈列馆地处偏远,条件艰苦,还是无法改变人员不断流失的窘态。
身体力行,搜集日军侵华罪证为了激励后人
张桂芹深知,要做好陈列馆的工作,仅满足于当好讲解员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努力发挥红色文化的资政育人价值。除了努力对一些具有重大革命历史价值正濒临消亡危险的遗址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抢救性保护,她还专注于厘清红色文化的历史脉络,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历史研究和实地调查,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加强红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充分利用文字、音像制品、图画、电子文本等形式,保存这些历史留下的生动教材,建好红色家谱。
她跑遍市区以及穆棱市等地开展抢救战争遗留物活动,对日军罪证展开调查,对鸡西市最早的5个矿区14个“万人坑”进行了系统的摸底,采访当年见证者刘青山、刘桂芹、李学海等100多位亲历者和见证人,搜集了大量资料,做了大量笔录......
近几年,张桂芹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抗战遗址炼人炉的发掘与保护》的调研初稿,还走访了很多陈列馆的老退休干部职工,打算在退休之前完成《鸡西市侵华日军罪证陈列馆馆志》,让陈列馆的荣光永远铭刻在历史的丰碑。
价值追求,不计个人得失只为保护那段记忆
谁都不会想到,张桂芹至今还是个没有正式编制的陈列馆馆长。为了陈列馆的事业,张桂芹把家里的事全部交给丈夫,把思念和牵挂深深埋在心底。家里老母亲的生活、儿子的学习全靠丈夫一人操持。重复着枯燥乏味的工作,却从不马虎,从未懈怠。长期的繁重劳动,使她落下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每天依赖药物减缓病痛。
2004年至2009年,她每月仅能拿到500元工资,还要供儿子读书、赡养老人,每天上下班都要倒两次公交车,每次车程80分钟。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2009年,看到炼人炉遗址由于保护缺失,担心遭到难以挽救的损坏,她从自己家里拿出2万元钱垫资,请哈工大专家制定了遗址保护设计方案,并积极向上争取到专项保护经费30万元。她从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也从没有奢望得到任何回报。
这就是张桂芹,永远把做好党交给的一切工作作为“正事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长期以来恪守着“奉献不言苦,追求无止境”的人生格言,努力实现一名共产党员对生命价值的追求,用实际行动保护着那段不能忘却的血泪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