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市第八届拔尖人才、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顾玉奎
东北网鸡西9月3日讯 (鸡西日报记者 沈福利) 大高个,清瘦的面庞,身上散发着农民般的淳朴和热情,这就是顾玉奎,今年55岁,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研究员。自1984年从农校毕业以来,他一直在农业技术推广战线辛勤耕耘,为提高全市农业技术水平、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促进农业不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民渴望良种良法,但同时存在着眼见为实、谨慎选用的心理。为了解决这个农技推广中的普遍性问题,顾玉奎从2001年开始建立本单位的试验示范基地。从地块选择、项目安排、田间管理、项目总结到组织观摩,他都事必躬亲。他不分节假日地工作,取得一个又一个科研成果。种植大户受邀观摩基地后,打消了思想顾虑,踊跃应用新技术,同时也为当地农户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顾玉奎还通过办班讲课、到地头指导等方式推广新技术。他为我市科技进村入户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快捷途径,打通了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
蔬菜温室能耗高、效益低曾让我市农民感到头疼。顾玉奎在全市选择近百个温室开展研究,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弄清楚了温室采光、保温、增温等相关数据。在高达30多度的温室完成试验后,他又马上到零下10多度的温室外观测,一天需要反复多次。由于室内外温差大,他经常伤风感冒,上次还没好利索,下次又接上了。通过对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他提出了适合鸡西环境的新型高效节能温室的结构参数和一整套综合技术,能耗比普通温室低30%,效益提高20%以上。种植户把顾玉奎当成了好朋友,遇到生产难题就找他。
长期以来,农民施肥凭经验,浪费肥料不说,还易造成面源污染。从2010年开始,顾玉奎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按照农时生产要求,这项工作必须在每年4月下旬前把所有土样采集完,时间紧、任务重。而这时的鸡西大地春寒料峭,有些地块的冰雪开始融化,地里的积水使人走起来很吃力。他带领技术人员每天一清早就出发,在农田里行走20多公里,采集几十个土样,晚上回到家,身子骨像散了架似的。根据土样化验结果,提出了科学的施肥方案,为我市保护黑土地、促进粮食持续稳产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今,水稻已成为我市第一大种植作物,顾玉奎所做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工作功不可没。经过多年奋战,他研究成功“水稻床土隔寒早播壮秧高产栽培技术”,比普通方法早育苗5至7天,延长了生育期,而且育出的苗既壮实又带蘖,下地后生长健壮、适应力强,从而扩大了“稻花香”等优质晚熟品种在我市的应用范围。2009年,他在恒山区柳毛乡推广这项栽培技术,亩增产100多公斤,农民打心眼里感激他。这项栽培技术还在全省进行了重点示范推广,对促进我省水稻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主持和参与了50多项农业试验、示范和推广项目。其中,荣获省政府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其他级别奖项20多个。在国家和省级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参与编写5部技术著作,制定10项地方农业技术标准。这些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后,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我市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年轻技术人员以顾玉奎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成为农技推广的骨干力量。
35年来,顾玉奎获得全市特等劳动模范、市级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全市优秀共产党员标兵、市十大功臣、省级优秀中青年专家、全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享受省政府和国务院特殊津贴。但他对名利看得很淡:“我是一名普通的农业科技工作者,大地丰收、农民富裕是我一生的追求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