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滴道区东兴街道办事处共产党员志愿者刘善歧
东北网鸡西12月9日讯 (侯守玲 鸡西日报记者 周洪宇) 今年77岁的刘善歧曾任滴道区司法局局长。退休后,他退岗不退责,一直从事着关心下一代和青少年法治工作。他始终遵循“用行动去挽救,用正义去维护,用教育去疏导,用真情去感动”四项原则,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关心下一代标兵等荣誉。
用行动去挽救。退休后,刘善歧更忙了,平时在家写材料,一到周日或假期他就为学生上法治课、做法治报告,先后讲法治课近百场。在2013年暑期一次法治报告会上,一名沉迷于网吧离校有一年的学生,在刘善歧苦口婆心相劝、夜守网吧相拦下重返校园,并为同学现身说法,使在场学生和家长受到很大震动。其中有一幕震撼了所有学生、教师和家长,那是孩子看到母亲为自己操心已青丝透着白发,一脸的沧桑和期待时,突然扑通一声双膝跪地,声泪俱下地大喊一声妈妈!孩子错了!便泣不成声。如此举动来得突然、却也在情理之中。正是刘善歧,用实际行动挽救了一名名失学的孩子。
用正义去维护。刘善歧在政法部门工作多年,并考有律师证。他用自己的专长为青少年维权。他把维权内容、项目分解成表格,附上自己的手机号码,制成联系卡,利用到各个社区家长学校讲课的机会发下去,并开通了全区第一个义务法律热线。2012年6月,16岁的王某通过联系卡找到刘善歧,对他说,自己在鸡西某宾馆打工,睡在员工宿舍二层铺,栓床铺的绳子断了摔在地上,造成胳膊骨折,他找到负责人,其不管。一气之下,想用刀子捅死他。刘善歧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不能做傻事。这是用人单位未尽安全保障义务,他们应该负责任,我可以帮你讨回公道。”就这样,刘善歧与宾馆负责人多次协商未果,便求助于法律,为王某写了诉讼状,自己出庭做王某的代理人。经法庭两次调解无效,最终判决,王某得到了27000元的补偿。防止了一起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辽宁来打工的李小光是盛源祥煤矿的合同工,2012年4月20日,在井下作业时,被矿车挤伤右手,诊断为右手中指粉碎性骨折,住院50多天,经市劳鉴为伤残九级。他几次找到矿主要求给予工伤保险赔偿,矿主态度蛮横:“给你1万元钱,爱要不要!愿意上哪告就去告。”通过联系,李小光在父母的陪同下,找到刘善歧。当时李小光非常气愤,要找矿主拼命。刘善歧对他说:“孩子,不要干犯法的事,我帮你要回这血汗钱。”刘善歧义务给李小光写了一份仲裁申请书,几次跑市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帮其立案。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仲裁院裁决后,李小光获得了7.6万元公平合理的赔偿。
用教育去疏导。刘善歧把青少年教育时刻挂在心上、抓在手上,义不容辞做起青少年的法治宣传员和辅导员。他曾多次去市档案局、鸡冠区法院少年法庭查阅资料,搜集案例编写教材。其中《充分运用各种有效载体,积极占领课余思想文化阵地》一文,被列为滴道区家长学校的学习教材。他利用每年寒暑假期间,分期分批组织青少年学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09年以来,他共讲授了法律教育课12次,1000多名青少年及家长受到教育。2012年,他把法律宣传延伸到监狱,大墙内外联合帮教,取得了良好效果。2014年“六一”期间,他组织60多名学生参加的少年模拟法庭活动,运用未成年人抢劫手机案例进行审判。在学校抽出10名学生,分别扮演审判员、公诉人、辩护人、书记员、法警和犯罪嫌疑人进行庭审。此次活动生动、形象,使学生耳目一新,深受教育。
用真心去感动。2014年暑假,刘善歧带领义务网吧监督员对辖区11家网吧进行了走访调查,发现出入网吧的未成年人很多,他深感问题严重,并把情况向有关领导进行了反映。在领导们的支持下,他组建了3个校外辅导站,组织学生学习,开展向上的文体活动,把经常出入网吧的青少年吸引过来。他还组织创办家长学校。与各学校一起组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设置法治宣传橱窗和利用校报、队报、广播电视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学生法律意识,让法治教育进校园。
近年来,滴道区正进行棚户区改造。建楼需要对被拆迁人进行疏导、协调、安置或补偿,被拆迁人应当在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保障建设项目的顺利进行。有十几家被拆迁户,因为补偿问题和楼房给的面积大小协商未果,拒不同意搬迁,影响施工。刘善歧将市政府制定的《鸡西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办法》向被拆迁人做了宣传解释和翔实回答,耐心细致地讲解政策的有关规定。被拆迁人掌握政策后,互通信息,使矛盾得到了化解,原来不想搬的、观望的,了解政策后,都在规定的时间内搬走了,起到了社区法律咨询宣传员的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