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进驻省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随后四次进入ICU病房采访拍摄。
3月20日,拿到解除隔离医院观察证明,正式告别奋战30天的抗疫一线现场。
记者也是逆行者。在全国的医护人员纷纷奔赴一线抗疫的同时,记者也挺进一线,去记录那些鲜活又震撼人心的人和事。黑龙江日报摄影记者张澍,就用60余篇报道的近400张配图,真实记录下这里发生的故事,带给了人们战胜疫情的信心。
摄影记者通常都有着好体力,在各大采访现场,他们常常带着沉重的摄影机器飞奔穿梭,只为拍上一个好画面。
然而这次的采访拍摄任务,张澍却感到吃不消,甚至每次走出隔离区都是筋疲力尽。穿脱防护服,进行多环节消毒,期间的各种不适辛苦自然不必说。同时在这特殊的环境中,还有一些难以避免的细节问题会给工作带来困难。
在隔离区要使用约十斤重的摄影设备进行拍摄,每次为了多拍照片,多留下一线医护人员战“疫”的影像资料,张澍一般都要连续拍摄四五个小时。其间,不能坐、不能碰触ICU内任何物品、不能喝水也不能去洗手间,如此“束手束脚”加大了拍摄难度,曾习以为常的摄影成为了大挑战:
——戴着多层口罩,拍摄环境是负压氧舱,呼吸如同在高原般困难。
——护目镜与眼镜会因为哈气而上霜,视线模糊。
——手上带着防护手套,相机机身也包裹上保鲜膜,相机按键有着陌生的触感。
……
不过这些问题最终都被张澍“神奇”地逐个克服。
四次进出ICU病房,次次更入佳境:凌晨交接、老王父子、一件防护服的自述等一个个特色鲜明的动人故事,在他的镜头下得到完美呈现,伴随着龙江百姓的朋友圈转发“刷屏”,张澍圆满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媒体专业的呈现只是“表象”,这背后是张澍的职业智慧、责任坚守,还有奉献精神。
来到重症救治中心,张澍就告别家人驻扎在医院,同一线医护人员一起生活。
他有过一次次无眠之夜,但那些无眠的夜晚都是他构思策划角度,呈现好画面的“辗转反侧”。
相机是摄影记者的武器,但为了彻底消灭安全隐患,每一次出隔离区,张澍都会剪掉暴露在外的相机背带。
问他心疼不?
他给记者看了几条剪掉相机背带拍摄的最后照片:“做到万无一失的感控更重要,背带是纺织品,消毒非常麻烦,直接剪掉处理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张澍说,但他为每一条背带都留下了影像,把他们作为“战友”来缅怀。
回望30天的一线采访拍摄经历,张澍对于生命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灰绿色的灯光,一张张纯白病床,病床周围布满各种医疗器械。器械的荧屏闪着或强或弱的电磁波,器械的线路与垂下的输液管织成一张网,大大的房间里没有声音,只有那些身穿蓝色防护服的医护们,正努力救治着这些危重患者。”描述着自己第一次进到ICU看到的画面,他说,甚至感觉自己看到了里面的人们对生命的敬重和渴望,就顺着输液管点点滴滴流淌,那样格外肃静的氛围带给心灵很大的触动,难以忘怀。
“每次走出隔离区,脱掉湿漉漉的刷手服,都感觉自己就像在生死边缘走了一遭。”张澍对自己在这段时间的“感同身受”毫不掩饰。他说,所以直到今天,有一线医护人员对我说,你辛苦了,我都不自觉回一句,你们更辛苦。
“因为我只是短暂体验了一下,他们,才是真正无畏的英雄。”张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