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垄上一片秋色,满眼丰收喜悦。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我省时强调,黑龙江要当好国家粮食安全“压舱石”。我市地处三江平原腹地,是国家粮食主产区、重要商品粮基地,作为著名的北大荒精神发祥地,经过几代人接续奋斗、创新发展,昔日的北大荒已经建设成为今天的北大仓。牢记嘱托,踔厉奋发,我市以发展现代化大农业为主攻方向,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率先实现农业物质装备现代化、科技现代化、经营管理现代化、农业信息化、资源利用可持续化。强化数字技术和生物技术赋能,优先把黑土地建成高标准农田,切实把黑土地保护好。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推进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推进现代种业提升工程,配套推广先进适用科技和高端农机装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发展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打造食品和饲料产业集群,提高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加快推进乡村振兴,让农村具备现代化生产生活条件。市融媒体中心今起推出“金秋垄上行”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金秋垄上行”系列报道之一
田畴结硕果 沃野喜连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眼下,正值秋收农忙时节,我市二百余万亩水稻陆续进入收割阶段,在连绵不绝的金色稻浪中,处处奏响欢快喜悦的“丰收曲”,一副“粮”辰“丰”景的开镰秋收画卷,一副“内外兼修”的富美乡村图景,在鸡西脚踏实地的探索与实践中,变得愈发清晰与壮美。
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盖凤程欣喜地告诉记者:“我市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打好‘良田、良种、良技、良法、良制’组合拳,全面完成了全年种植任务,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实现了779万亩,其中大豆种植任务完成了139万亩,超出了省定任务一万多亩。从目前作物的长势情况来看,我们非常有希望实现‘二十连丰’,预计在十月中下旬,秋收工作就能全面完成。同时,我们还成立了九个指导组,深入各县(市)区指导秋收生产,确保粮食颗粒归仓,确保农民增产增收。”
当好粮食安全“压舱石”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强调,当好国家粮食稳产保供“压舱石”,是东北的首要担当,要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如何深挖增产潜力、提升生产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鸡西贡献,是我们站在新的历史节点上面临的“新命题”。
建良田、选良种、用良技、塑良制、抓良机,今年以来,我市加快实施千万吨粮食增产计划,持续推动稳粮扩豆和种业振兴行动,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提高。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王志刚告诉记者 :“今年,我市共争取高标准农田和黑土地保护项目6个、建设资金4.2亿元,开展高产稳产现代化良田建设,今年计划建设30万亩,到今年年底全市将累计建成‘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丰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万亩。而且,我们从2020年开始在全省率先实施了‘水田池改’工程,积极推动水田格田化改造工作,目前全市已累计投资1.61亿元,完成水田格田化改造面积100万亩,释放有效耕地面积3.1万亩,带动农民节支增收2.8亿元。我们还鼓励域内种子生产企业开展创新攻关,建设优质种子繁育基地,不断增强制种和良种繁育能力,提高种子品质和自给率。同时科学遴选适合我市种植的优质农作物种子,确保农业生产用种安全,从源头守住粮食生产关。”
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仓廪实,天下安。黑土地作为耕地中的“大熊猫”,一直被视为宝贵的农业战略资源,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作为国家粮食主产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我市始终坚持“管控”与“修复”并重、“保护”与“利用”统筹、“用地”与“养地”结合,强化对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的统一规划、部署、协调和监管,大力推广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加大黑土区侵蚀沟治理力度,全面改善土壤生态环境,从根本上保护好家乡每一方“希望的田野”。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耕地保护监督科负责人李泉金表示:“我市扎实推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永久基本农田‘非粮化’,把耕地保护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充分发挥黑土地保护利用工作联席会议作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项目占用黑土耕地,开展耕作层表土剥离工作,有效提高黑土资源保护利用水平。同时还建立‘早发现、早制止、严查处’的工作机制,充分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及时发现制止耕地‘非农化’情况,严肃查处违法占用破坏耕地行为,用实际行动确保全市1533.36万亩耕地保护目标和1271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实至名归。”
打造科技强农“新引擎”
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振兴发展的重要内容,实施现代农业振兴计划,把发展农业科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 而鸡西,也正向着“科技兴农”这一目标,大步迈进。
丰收在即,密山市合心村村民王树林一直笑的合不拢嘴,看着稻田地里来回穿梭的收割机,他心里的“小账本”算得是明明白白:“原先我就一台机械,剩下就雇人工干,一整就半个多月一个月,现在我全部是上的新机械,这钱不白花,一个礼拜就能整的利利索索的,又节省人工,又节省时间,这一年又一年节省下来,那不少钱呢!”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把数字经济和智慧农业发展作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增量,打造高质量强农“新引擎”,靠的不仅仅是资源禀赋,更需要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赋能加持”,才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现代化大农业的效率变革。
走在密山市盈收现代农机合作社实验田的田埂上,市农业综合技术中心研究员李玉敏对记者介绍:“我们一直聚焦装备升级、机艺融合、智能应用和服务转型的新需求,做到了粮食增产增效,减损降耗同步推进,通过多点示范引领多功能高端的智能农机的推广应用,全市有GPCS和北斗导航的拖拉机达到了1612台(套),推广无人飞防设备1530台(套),可视化智能监测设备达到了4598台(套),现在农机装备智能化、作业精准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可以说是日新月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