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蚕期时天天与山林为伴,与朝露晨晖为舞,用脚步抒写青春,用汗水浇灌执着;他二十年如一日从事柞蚕种茧培育、小区试验试繁、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已成长为我市柞蚕种茧培育、技术创新与推广的行家里手、高技能人才。他就是市柞蚕育种场南场保育母种培育(品种保护)管理技术负责人王华龙。
王华龙于2000年成为市柞蚕育种场的一名临时工,从此与柞蚕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
“由于柞蚕的种茧培育在我省只能放养一季,配种方案、发蛾的时间、控卵的日期、种卵的消毒日期、收蚁日期等环节众多,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步骤都要把品种、当前及将来的天气、温湿度变化、山势等因素考虑全、考虑细、考虑清,稍有不慎,一年的辛苦、投入、科研计划,最主要农民的收入可能就要付之东流。”王华龙介绍。
在7月-9月的蚕期时,他每天凌晨二三点钟在晨露雨水中上山,天黑才能下山,天天行走在红星乡西太村,恒山区柳毛乡裕丰村、光明村等3000多亩柞蚕育种场南场上。
“柞蚕种茧培育制种时是在7月中旬,王华龙每天工作时间达到18个小时以上,仅在后半夜休息三四个小时,早上5点就起来开始镜检工作,一干就是半个多月,吃住在单位。他克服了天气高温闷热、蛾毛弥漫等困难,工作认真仔细、严格把关、精益求精,成为全场镜检人员中检验速度最快、检出率最高的技术人员。”市柞蚕育种场场长王华民说。
王华龙自参加工作以来,每年都参与柞蚕育种培育,多次作为省、市柞蚕种茧方面科研项目的主要人员,参与研究的《寒地生态蚕业建设技术推广应用》获2013年黑龙江省丰收一等奖;2017年作为在全省率先研究改进了柞蚕微粒子病毒检验方法的主创人员,使柞蚕蚕病镜检工作效率提高2倍以上,漏检率下降80%,得到省行业主管部门(省蚕蜂业发展中心)高度认可,在全省推广,现已推广到辽宁、吉林柞蚕放养区域,获2021年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22年作为主创人员参与的《柞蚕制种晾蛾设施及程序创新研究与推广应用》获2022年鸡西市科技进步一等奖,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同时,也被省行业主管部门(省蚕蜂业发展中心)确定为2023年全省推广项目。他主持研究、改进育种设备和技术有10多项。目前正在研究的柞蚕创新技术有4项,其中《柞蚕收蚁蚕卵承载方式新技术研究》,已经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并已备案,外观专利通过了国家专利局申请,在国家刊物发表专业论文1篇。
王华龙认真履职尽职,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职业精神,在宜蚕地区的农村脱贫解困、精准扶贫活动中,真心帮扶、热心指导,成效显著。多年来,他指导的育种农户收入逐年增长,深受广大蚕农的好评。2022年,指导服务的柞蚕育种农户平均收入7.51万元,最高达到13.11万元。
记者 于敬文 辛驰